当大部队走到河州南部一个山谷中的时候,突然伏兵四起,箭矢像雨点般的落下,两侧山上还有不停的抛下巨石和火把。毫无防备的论恐热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混乱中士兵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看到山顶上鄯州的大旗,论恐热才如梦方醒,原来尚婢婢是在忽悠他。但这已经晚了,鄯州军队借着地势,四处出击,将论恐热的军队像羊群一样赶来赶去。
原来,尚婢婢在写信忽悠论恐热之后,并没闲着,马上就开始布置伏击地点。他深知鄯州军队久不交战,正面交锋肯定不是对手,但打伏击的能力还是有的。深谙人心的尚婢婢很清楚,士兵正面搏杀时,必须对统帅拥有绝对的信心,否则根本无法支撑战局。而现在士兵对于他一无所知,因此绝不能和论恐热在正面交手。但如果伏击成功,打个一两次胜仗,让士兵知道自己的统帅不是草包笨蛋,自然能建立起信心。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够成功,将领们为什么会交出兵权,难道兵权它不香吗?
杯酒释兵权并不是像我们所认识的那样,随随便便几场酒会,赵匡胤就收尽天下藩镇之兵了,尤其是在造反都是家常便饭的五代后期,赵匡胤虽然有意建立一个不同以往的长寿帝国,但突然要对已经桀骜不驯惯了的武将们发难,赵匡胤所遇到的困难还是很大的。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动乱的一个时代,中原地区先后有五个朝代交替,而南方则有十余个势力较弱的政权争霸,此外还有一些没建立政权的节度使们,比春秋战国还热闹。
宋朝初建,国内百业待兴,国外群雄割据,而当时完全继承了后周政权的宋朝,同样也面临着武将强悍的局面,总的来说有三股势力:第一:以赵匡胤为首的义社十兄弟,年轻时一起投靠了后汉枢密院郭威的帐下,历经郭威、柴荣两个政权,帮助赵匡胤代周建宋,为宋朝开国功臣;第二:柴荣时期和赵匡胤平起平坐的武将,位高权重,这一部分人以慕容延钊、王彦超、武行德为首;第三:这部分人的地位更高,也更难驯服,他们是后晋乃至于后唐时期就身居高位的武将,其地位可以和柴荣对等,甚至于超越柴荣,比如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后周太祖郭威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等;赵匡胤在建国后,就开始着手解决以上三股势力,而其中较为容易的,无疑是为赵匡胤马首是瞻的义社十兄弟在五代时期,造反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赵匡胤本人也是通过造反起家的,当年他逼后周恭帝柴宗训让位时,那种凄凉悲情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到最后连自己的小命都不由自主,这一切无非都是自唐朝以来的武将权力过大、拥兵过重的陋习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