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这两人并不代表赵匡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赵匡胤毕竟只是一个人,他不可能完全把禁军掌握在自己手里,依旧只能下放,像韩令坤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一职,就被交给了义社十兄弟中,地位仅次于赵匡胤的石守信,和对付慕容延钊、韩令坤一样,在任命之后同样也让他去郓州镇守,远离京师,既避免其在中央造成影响,也有利于日后的夺权。
柿子要挑软的捏,在处理了亲信之后,赵匡胤开始向他的“兄弟”下手了建隆二年七月,也就是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赵匡胤特意召集了当年跟着他一起投军,一起偷鸡摸狗、浴血奋战的义社十兄弟入宫喝酒,也就是石守信、王审琦等,以及当任着殿前副都点检的高怀德、侍卫亲军都虞候张令铎等人,之后就发生了我们所熟知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匡胤萝卜加大棒,恩威并施,一面将他们全部赶出京师,一面和他们结成姻亲,赐田赐地,石守信为天平军节度使,其子石保吉娶赵匡胤次女延庆公主为妻,王审琦为忠正军节度使、其子王承衍娶赵匡胤长女昭庆公主为妻,高怀德为归德军节度使,娶赵匡胤之妹燕国长公主为妻,张令铎为镇宁军节度使,其女嫁于秦王赵廷美。如此一来,所有禁军力量就全部归入赵匡胤手里了,方便他日后再次进行禁军分权:首先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分开,分为马军和步军,再以殿前都指挥使司取代殿前都点检一职,将禁军力量三权分立,简称为“三衙”,以弱化原来的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权力;之后再分,以三衙、枢密院、率臣分掌禁军兵权,“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将调兵权(枢密院)、统兵权(三衙)、握兵权(率臣)三分,互不统属,皆对皇帝一人负责;事实上,石守信当时的情况和慕容延钊差不多,他们虽然身兼禁军重职,可老早就被赵匡胤安排在了边镇驻守,在朝廷中始终无法结成一股足以反抗赵匡胤夺权的力量,特别是赵匡胤任人唯亲,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所拥有的政治、军事资本比高怀德等人要强大得多,只有拿下了自己的“义社十兄弟”,其余人自然也只能乖乖地服从了。
当“杯酒释兵权”的时候,最先跪下磕头的就是石守信。作为从死人堆里崛起的赵匡胤,凭着他的个人威信,其实很容易就可以从那些亲信、兄弟们手里夺回兵权,这事之前的柴荣也做过,他就将后汉朝独掌兵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权力一分为二,设立殿前都点检分而化之。只不过赵匡胤比之前的短命王朝多走了一步,再继续将禁军权力细分,以枢密院、三衙、率臣六权分立,把兵权打了个稀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