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把传说中的上古圣君当成了摆设,一尊偶像而已。《道德经·为政》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其实黄老思想在战国就很流行。现在假设老子和孔子的无为而治没有受到当时人的重视,春秋战国、秦都没重视,但是到了汉初这种思想就受到重视了,那么汉初是怎么无为而治的呢?汉朝的制度是延袭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史有明文。
汉人称秦是暴秦,而承袭了暴秦的制度,难道认为制度不差,只是执行人不当?封建制是贵族世袭,诸侯封土建国,诸侯国林立,享有高度自治权,但还是君主专制,并没有法治,一旦诸侯国强大就吞并弱小,所以战争纷纷,秦始皇一统天下,正式确立郡县制,朝廷直接派人管理郡县,后世称为中央集权,皇帝享有致高无上的权力并世袭,而臣子的权力有限,就算有继承也超不过百年,成了两千多年定制。
《汉书·叙传上》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后汉书·班彪列传上》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无为而治按老子的描述是逻辑错乱的,不能理性交流的,那么汉初的无为而治可以根据朝廷行为归纳定义,有定义才能理性交流,所以是指:为保皇权顺势而为,没有定式,不择手段,简化形式,容易操作,事半功倍,在此基础上使帝国强大,灭秦以后生灵凋敝,汉朝皇帝不得不考虑被统治者所剩无几的利益,所谓与民休息,不搞少搞大工程,不主动发动少发动战争。
俗称不折腾、少折腾。太史公自序评价道家说:“道家主张清净无为,提倡人们的一切行为要合‘道’,以此应对万物变化,处理风俗人事,无不适宜,道理简单明了容易操作,如此则事半功倍。”又说:“道家主张无为而无所不为,做起来很容易,但是表达出来很困难,主旨以虚无为本,具体做法是顺应时势,因势利导,没有定式、常态,所以能适应一切事物。
”此种总论不算错,但根据史料细节和推理,政治手段令人发指。《汉书》说得直接一些:“道家出自史官,记录了历代成败得失、存亡祸福、古今要义,然后知道秉持根本要害,清虚自守,谦弱自持,这就是君王统治之术啊!然而过分之人的理解就变成了抛弃欲望礼法仁义,标榜只要清虚无为就可大治。”人是欲望的载体,无欲就不要做人了,寡欲就不是正常人,君王也一样,没有法治制衡,想要无上权力的帝王寡欲如同痴人说梦。
《史记·太史公自序》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