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去世时,年五十一岁。忽必烈北返后,依靠漠南汉地的儒生和世侯的支持,开始和领有漠北本部的嫡幼弟阿里不哥展开对蒙古汗位的争夺。为了彰显自己的继位合法性,忽必烈于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在燕京(北京)自行召开忽里台大会,发布以汉家制度书写的登基称帝诏书,自称“大蒙古皇帝”,建元“中统”,尊称兄长蒙哥为“先皇”。
忽必烈即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元世祖已经击败弟弟阿里不哥,一统蒙古本部,远在西边的三弟旭烈兀也对皇帝兄长表示臣服,蒙古本部已经安定。当年,按照中原制度修造的蒙古太庙落成,元世祖将之前历任蒙古大汗按照汉法追尊为皇帝,上庙号、谥号,神主送入太庙加以供奉;其中成吉思汗被尊为“太祖”、窝阔台汗被尊为“太宗”,元世祖的生父、监国两年的拖雷被追尊为“睿宗”,贵由也被尊为“定宗”。
而元世祖皇帝之位(蒙古汗位)的合法性来源所在——先任蒙古大汗、元世祖的长兄蒙哥汗,也在这次追尊中,得到了自己的庙号—“宪宗”,谥号—“桓肃皇帝”。蒙哥,由此成为中华历代正统王朝中,第二个获得“宪宗”庙号的皇帝。三、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濡):大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二月初九,明英宗长子诞育于京师皇宫,起名为朱见深,母为贵妃周氏。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明英宗仓促出兵征讨瓦剌。出征前,为了安定社稷,明英宗立时年两岁的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八月,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役中战败被俘,大明社稷危在旦夕。在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大臣的坚持下,孙太后(英宗生母)下诏立郕王朱祁钰为新帝,即景泰帝,并尊被俘的英宗为太上皇。
为稳定人心,景泰帝依旧保持皇太子朱见深的身份不变。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在群臣及孙太后的强烈要求下,景泰帝不情愿地将太上皇英宗迎回京师,安置于南宫荣养(实际是软禁),以免太上皇对自己的皇位产生威胁。而出于同样的目的,皇太子朱见深在景泰三年(1452年)被叔父景泰帝改封为“沂王”,出宫居住,大明储位改由景泰帝的亲儿子、朱见深的堂弟朱见济继任。
假如没有后面发生的那些事情的话,朱见深这个废太子将以普通藩王的身份,在预定好的封地里(甚至就在京师府邸中)小心谨慎、提心吊胆地过完虽富贵不缺、但乏味无趣,甚至惶恐惊惧的或长或短一生。被废为沂王时,朱见深只有六岁,父母不在身边,祖母孙太后也不能时时照顾他,很是可怜。幸好当年负责抚育他的宫女万贞儿没有离开,一直陪伴在朱见深身边,幼年朱见深这才稍稍感到一些安全和温暖,得以在困境中平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