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明宪宗不想皇太子朱祐樘也重蹈自己的覆辙,没能由父亲亲自主持举行大婚典仪,因此才强撑病体给皇太子举办了大婚)。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明宪宗久病不愈、且转为病危。九月初一,皇太子受命在文华殿代替皇帝处理政务。九月初九,明宪宗朱见濡于乾清宫驾崩,年四十一岁。皇太子受遗诏,于九月十三登奉天殿,继位为帝,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即明孝宗弘治帝。
明孝宗登基后,为父亲追上庙号“宪宗”,追尊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安葬于昌平皇陵区内的茂陵。明宪宗朱见濡,是中华历代正统王朝中,第三个获得“宪宗”庙号的皇帝。除了唐宪宗李纯、元宪宗蒙哥、明宪宗朱见濡这三位中华正统王朝中得到“宪宗”庙号的皇帝之外,在中华地方政权中,也有一位获得“宪宗”庙号的帝王,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位——四、大理宪宗段正严宋元丰六年(1083年),在大宋藩属大理国都城羊苴咩城(云南省大理市)中,大理国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的长子降生了,段正淳为其取名为段正严(这辈分名字、啧啧),这就是金庸大师的经典作品——《天龙八部》中大理世子段誉的原型(段正严又名段和誉)。
当然,段正严的母亲不叫“刀白凤”,而是叫“高升洁”,是大理权臣高智升之女、高升泰之妹。宋绍圣元年(1094年),大理国王段正明在权臣高智升父子持续十多年的巨大压力下,不堪继续忍受,于是主动将皇位禅让于高智升之子、大理清平官、善阐侯高升泰,自己则避位为僧,到崇圣寺出家。大理(前理)段氏政权暂时中断传承。
不过段正淳是高升泰妹夫,段正严是高升泰外甥,所以即使国家灭亡,他们还是待遇照旧,没有受到什么迫害。高升泰受禅后,改国号为“大中”。但称帝两年后,高升泰就突然中风,不能继续治理国家。为保持高氏的富贵和权势,高升泰在临终前遗命儿子高泰明取消“大中”的国号,放弃帝号,把国家还给段氏。宋绍圣三年(1096年),高升泰去世,其子高泰明遵从父命,迎立段氏皇族、也是自己姑父的前大理国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帝,复“大理”国号。
史书中称段正淳称帝后的大理国政权为“后理”,段氏皇族传承得以恢复。段正淳即大理第十五代国王——中宗文安帝。高泰明将帝位还给段氏后,自号“中国公”、领“布燮”(相国)之职,并迫使段正淳下诏宣布此后由高氏家族世系大理布燮,执政国政。大理政令都由高氏所出,国人称高氏为“国主”,外国使节来大理出使,都先拜见高氏布燮,再参拜段氏国王。
从段正淳开始,“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是大理的常态。宋大观二年(1108年),段正淳觉得这个皇帝当得也没什么意思,于是学着先王们的样子,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段正严,自己到无为寺出家为僧。段正严是高泰明的表弟,又识相知趣、性格温和,因此高泰明对新帝还算客气,段氏、高氏相安无事,段正严得以顺利继任大理第十六代国王。
宋大观四年(1110年),大理布燮高泰明平定滇东三十七部叛乱后去世,其弟高泰运、其子高明清、其孙高量成先后就任大理布燮,袭中国公,高氏势力始终控制着大理。段正严的皇后高氏,是高泰明之女、高量成的姑母(这岔了辈了,段正严和高泰明是表兄弟,所以他是高氏表叔),但是没有诞育子嗣。为了安抚平衡高氏,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段正严将女儿昭庆公主嫁给高量成为妻,继续维护着段、高两家的姻亲关系(又岔了辈了)。
高氏因此对段氏皇族还算客气尊重(只要不牵扯到权力分配就好)。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段正严已经在位三十九年,年纪也到了六十五岁。因为段正严的皇后高氏没有亲生儿子(即段正严没有嫡子),而段正严其他妃子又生有很多儿子,所以段正严晚年“诸子内争外叛,权臣倾轧内讧,致使骨肉相残”。心灰意冷之下,段正严不愿再留在帝位上,于是在和女婿高量成商量后,将皇位禅位给儿子段正兴(高量成之妻昭庆公主同母弟),自己则依照大理段氏皇族的传统,在父亲文安帝段正淳当年出家的无为寺削发为僧,法号广弘法师。
段正严是大理段氏中,第九位出家为僧的国主。段正严出家后,继任的段正兴性格柔弱、更加不能控制、平衡高氏权臣。而高氏现任家主高量成心地比较纯良、手段也不如先辈狠辣,因此在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被堂侄、高泰明的嫡曾孙高贞寿夺去了“中国公”封爵、及大理布燮职位。高量成和妻子昭庆公主返回高氏封地楚雄府,自号护法公,和高贞寿分庭抗礼。
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贞寿去世,其子高寿昌年幼,继承“中国公”封爵后,不被其他高氏家族成员所认同。高升泰之弟高升祥的后裔们支持高贞寿的弟弟高贞明和侄子高寿昌争夺爵位,高氏因此引发内讧,对大理的控制不再有力。宋淳熙三年(1176年),出家已经二十九年的广弘法师,在儿子段正兴的陪伴下,安然圆寂于无为寺,年九十四岁,这个时候,大理在位皇帝已经是他的孙子段智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