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皇太子朱见济患病去世,此后景泰帝也没能诞育皇子,大明国本空置许久,社稷不能安定。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感染风寒导致病重,随即病危。一些有野心的臣子趁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拥立太上皇英宗复辟,再次登基,夺回了阔别七年之久的皇位。复辟之后,英宗废黜了景泰帝父子的皇帝、皇太子称号,重新册立自己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但因为礼官的失误、以及英宗本人的疏忽,导致在颁布诏书时,皇太子的名讳被误写为“朱见濡”。皇帝一言九鼎、发出的圣旨没有更改的可能,所以朱见深从此改名为“朱见濡”,之后的三十年中一直使用这个名字。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驾崩,皇太子朱见濡奉遗诏登基,改明年为成化元年,即明宪宗成化帝。明宪宗登基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干涉他的私生活,因此,明宪宗立万氏为贵妃、并废黜了和万氏发生冲突的吴皇后。
从此,内宫中除了皇太后之外,再也没有哪个女子敢和万贵妃作对,即使是新立的王皇后也不行。继位初年,除了私人生活外,明宪宗其实在治理国家、处理朝政方面做得还不错。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将当年被诬陷杀害的于谦等人平反,恢复于谦官职。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宪宗对废黜自己皇太子之位的叔父景泰帝不计前嫌,将叔父恢复了帝号,按皇帝规制重修陵寝,给叔父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
此举得到天下称颂,明英宗夺门之变的负面影响因此得以消除。在位前期,明宪宗还重用贤臣李贤、彭时、商辂等大臣,施行善政,安定荆襄流民、收复河套、平定西南,设立哈密卫,清剿建州;种种措施,使得成化初年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民间安居乐业,百姓稍稍能休养生息。成化初年的朝廷也是人才济济,朝政较清明。因此,继位初期的明宪宗博得了朝野内外的一片赞誉之声。
但明宪宗在位后期,因为宠幸宦官、亲近佞臣,又怠于政事,长期不见大臣,政治趋向于保守颓废。明宪宗统治后期,主要有三大弊政:西厂、皇庄、传奉官;这些弊政使得君臣关系紧张、百姓利益被强行攫取、“国家公器”转为“人主私产”,大大败坏了朝廷的法度、和皇室的名声,大明吏治的败坏由此开端。因为宠爱万氏,所以明宪宗的第一个皇子也是万氏所出,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三十七岁的万氏为宪宗诞育了皇长子,大喜过望的明宪宗晋封万氏为贵妃。
原本明宪宗准备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可就在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皇长子便夭折了,名字也没来得及起。此后,万贵妃失去了生育能力,再也不能诞育子嗣。成化五年(1469年)四月,贤妃柏氏诞育了明宪宗的次子,满周岁后取名为朱祐极。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明宪宗册立皇次子朱祐极为皇太子,以固国本。可仅仅两个月后,成化八年(1472年)正月,皇太子朱祐极也夭折了,年仅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