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观测的基础上,古人有了“黄道”一说——在地面观测太阳而描绘出的太阳运行轨道。“黄道”这个概念,周朝至汉代才至完备,但在殷商,也有了雏形。可以证明的,是当时有了“岁”的概念,并广泛应用于纪年。 关于“岁”。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xiù),宣徧(biàn)阴阳,十ニ月一次。
” “岁”,是木星的古名,又称“岁星”。其为太阳系行星之一,与金水火土四行星合称“五星”。 甲骨文中已有“岁”字,并用来纪年——纪年的方法是“天干地支”。 具体怎么纪年呢?靠观察“岁”星行经黄道环绕周天的位置。古人在黄道周边不同位置,选择了二十八个恒星群作为参照标志,称为“二十宿”。“岁星”会在不同时间经过这“二十八宿”的旁边,所以许慎说“越历二十八宿”——如“岁在大火”,就是说木星运行到了天蝎座a星附近。
古人把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天,分为等分的“十二次”。许慎说“十二月一次”——就是木星“走了一格”,这“一格”就是“一次”,也是一年。 木星走完“十二次”,用时4332天有余,不满十二年——这是古人长时间观测的精确结果。 2,再说月亮纪月。 殷商时期,即已经开始通过月亮来纪月了。当时以新月作为每个月的月始,观察下来,每个月有30天和29天不等。
到了周汉时期,每个月的月始,改为朔旦之日——就是“岁星”和太阳同在东方升起的那天——这一天的特别之处在于,恰好是月亮居于地面和太阳之间,没有太阳的反光,地面上看不见月亮——这叫“朔”。 不管是新月做月始,还是朔日最月始,都是根据月亮的运行纪月,所以是“阴历”,或叫“太阴历”。 中国古代历法,直到现在沿用的农历,都是太阳纪年、月亮纪月的“阴阳合历”。
3,“闰月”为解决矛盾而设立。以太阳纪年的阳历,从地上看,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行走一周,合365.2422日; 阴历以月亮为准,即月球呈现出的一圆一缺为一月,合29.53059日。十二月为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这就出现了矛盾。这个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因为季节和时令是随着太阳的视觉运动而变化的。
若单纯以月之晦朔为准置历,则每年的季节时令就要逐年比上一年后移十天多。 为解决这个矛盾,亦即历法与季节时令的矛盾,至少从殷商开始,就采用“闰月”的办法——把阳历比阴历多余出来的日数累计起来,隔几年置一闰月。 所以许慎在《说文》里,对“闰”的解释是“余分之月”。《谷梁传》说:“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