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明确一点人就是天体游戏的产物、人也是来红尘游戏的、零合游戏。为了生命、为了美好:为了福祿寿全、在拼杀着、争夺着、算计着、卖弄着、向自然归一、七分命三分争不知大家认同么?命是掌握在自已手里、没错!但各各系统必须合乎天道、顺应社会法制。顺应社会法制人人都懂、但顺应天道就不容易了、所以在懵懂中命还是随运而去了、这运就是由天体的年、月、日、时、来运送人类的命、天体的运动任何人也掌控不了的!在运送途中也不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差错、总之人的命十成有两成掌握在自己手中、剩一成就是努力奋斗争来的。
日本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最想表达的是什么主题?
我在影评中写过。伟大的作品总是多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特点,文学,绘画,音乐、电影……都不例外。你读了《白夜行》,也许有感悟,也许有感动。也许体验到人性丑恶,也许体会到爱和温情。当然,最浅显的是社会的黑暗。也有可能,只是纯粹的佩服东野圭吾的技巧。而技巧,又分为文字的干练或延绵,情节的收束,情绪的起伏,人物的塑造等等等等。
除非你的功力能够超越东野圭吾,否则,无论你静下心来读多少遍,都会有收获。说句题外话,好书,是用来重读的。所以这一题不可能有正确答案,而且东野在创造小说时,需要考量的东西太多,不可能心中执着一定要表达什么“主题”。但是,我可以给你分享一下个人当初读《白夜行》的心得。先谈感悟,再聊技巧。第一次读《白夜行》,是在上初中时,满心思都在思考悬疑部分内容。
不停的找雪穗和亮司、雪穗和凶杀案、亮司和凶杀案之间的联系,在结局拨开迷雾时,豁然开朗,大呼过瘾!还以为在细节处找到了破绽,沾沾自喜,后来才发现,自己找到的所谓的“问题”,只是因为我个人的阅历太浅,不明所以罢了;渐随着年龄增长,不再对情节本身狂热。顶多站在旁观者(警察)的角度,感慨一下两人的那种应该算是爱情的感情,顺便怒斥一下社会黑暗。
重读《白夜行》时,大脑自动过滤了情爱等感性因素,聊聊理智的是非对错。亮司家庭并不温馨,又看到父亲意欲凌辱好友雪穗,这种巨大的冲击力对小孩子来说,其实非常可怕。亮司的捅死父亲这一极端行为,注定了这孩子悲惨的一生。亮司这个孩子做错了吗?引申的新的问题是,他为什么会做错?紧接着我们会把矛头指向家庭、社会。同样地,雪穗,一个美丽可爱、喜欢读书的小姑娘,却被母亲当做雏妓。
他俩的三观,与正常人不同。看到这篇回答的人,基本上不会像男女主人公那样长大,我们对他们的境遇不可能感同身受。我们遇到他们的情况,也未必能比他们做的更好。这两个孩子的成长,真的可以简单定性为善恶是非?东野对于人物行为动机的处理,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在成长。不是一个成年人面对生活的不幸而选择杀人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