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谥法比较严格。他们首先把谥法作为神化皇帝的工具,规定皇帝的谥号,必须到南郊祭天,在继位天子参与下,由太师宣读谥策,称天以谥,然后藏之于金匮之中。从刘邦之子刘盈开始,谥号第一字都用“孝”字,对后代帝王谥法很有影响。其次,对给谥资格有严格的规定,百官有爵为侯伯,则给谥,否则就不给谥号。封侯者,若因罪夺爵,亦不予谥,根据这一规定,连太子也不给谥号,因为《士冠礼》中说:“天子之元子犹士也。
”士无谥,太子也不应有谥。反过来,太子以外的皇帝诸子,却都封王,王子弟封侯,从而都有谥号。妇人无外行,不另给谥号,而是从夫之谥。如刘邦谥高皇帝,皇后吕雉称高皇后。第三,在朝廷中正式设立管理王公列侯谥法的职官。景帝中元二年,朝廷设大鸿胪,为九卿之一,掌诸侯王列侯之事。凡诸侯王薨,由大鸿胪负责奏其行迹,代表朝廷参加葬礼,致读诔文赐予谥号。
而列侯之薨,则由大鸿胪的属官大行令(行人)参加葬礼,宣读诔文致赐谥号。汉宣帝时,谥法有了变化。原来从高祖至昭帝都是子继父位。昭帝刘弗陵21岁病死,没有子嗣。大将军霍光等人于是挑选了武帝的曾孙刘询(本名病已)继承大位,是为汉宣帝。刘询的曾祖母卫子夫本为武帝皇后、祖父刘据为武帝太子。宣帝即位后,追念曾祖母卫子夫的厄运,予以改葬,谥为思后,同时让礼官议其祖父母、父母的谥号。
大鸿胪根据谥法,提出其祖父刘据谥为戾、祖母为戾夫人,其父刘进谥为悼皇,母谥为悼后。这一次给谥活动,有三层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妇人无谥的旧规,第一次给皇后谥号;第二、这是历史上首次以藩属继承皇位者追尊自己的生父生母为皇、为后;第三、戾是恶谥,它给后人树立了榜样,说明谥法不能私亲,连皇帝也不应因其亲而违背谥法的严格褒贬制度。
东汉时,帝后的地位更为尊崇。明帝谥生母阴丽华为光烈皇后,从此皇后皆别有谥,皇帝庶母及蕃王承统也都给其母后以谥。皇后谥号之前照例冠以帝谥。如章帝窦皇后谥作章德皇后,顺帝梁皇后谥称顺烈皇后等。三、魏晋南北朝谥法魏晋时期,礼官进行了君臣可否同谥、谥号之轻重是否在字数多少、妇人可否给谥和给谥是依其功德还是爵位共四个方面的辩论,两项争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其一,确定了臣子不必讳避君主之谥的原则;其二破除了非爵不谥的传统,改为公卿无爵亦可依功德给谥。
南北朝时期的谥法,南朝和北朝差别较大。南朝为汉族世族政权,其谥法固守汉晋之旧,谥例较严。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周都是鲜卑贵族政权,北齐则是鲜卑化了的汉族政权。北朝谥法总的特点是过于宽滥,表现之一是肆意追尊先祖与子弟。天兴元年(398年)十二月,拓跋珪称帝,竟一下子追尊其21代28位祖宗为皇帝,其中许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而是临时编造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