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一个皇帝 般只用一个年号(汉、唐时有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用十几个 年号的),于是人们又习惯于用年号来称谓皇帝,如称朱翊钩 (明神宗)为万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为乾隆皇帝。这里我着重说一下谥法在各个朝代的变化:一、先秦时期谥法周王的称号,现在已发现的礼器铭文中昭、穆、共、懿的王号都是生称。
从孝王开始,就不见生称周王尊号,而是死称美名(谥号)了。这就是说,谥法由穆王以前贵族称颂故去的父祖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终于被周王室所接受,作为追荣天子的典礼之一,自此,周王再没有生时的尊号,只是死后加以谥号。于是,到周孝王时(约前909年~前895年),谥法正式成为周朝制度了。如果说,初期的谥法,不过是人们赞美先人、寄托哀思、诅咒恶人的一种方法,那么,从孔子开始,儒家就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引导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
为了管理谥法,儒家设想了周王朝春官系统之下,由太师负责天子之谥,太史负责王子弟之谥,小史负责诸侯卿大夫之谥。在许多场合,孔子借解释时人谥号的机会,把谥号释义与礼教结合起来。在礼书中,为了正名分:他们认为给谥应有一定的资格规定:“生无爵,死无谥。”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有爵,故有谥。“妇人无爵”,士无爵,故妇人、土都不应有谥。
特别强调“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旨在堵塞那些在激烈竞争中得势的新贵们荣耀其先祖的企图。大约与孟子同时,有人伪托周公编写了一篇专讲谥法的著作,这就是后来被编入《逸周书》中的《谥法解》(又称《周公谥法》)。《谥法解》编造了谥法产生的经过,阐述了谥法的基本原则,并用主要篇幅,列出一百来个谥字,一一予以解释。
这是谥法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而且是最有价值的经典性文献,它承前启后,既对西周中期至战国中期的谥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又对孔子及儒家关于谥法的论述进行了系统的归纳,还为今后谥法的实行提供了理论根据和实践的参考。孔子及其后学对谥法的改造,为谥法在中国长期实行并发生重要影响起了关键的作用。二、汉代谥法公元前221年,秦国经过长期征战,终于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王赢政自认为“功过三皇,德高五帝”。为了“称成功传后世,而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发布《废止谥法制》说: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到了汉代,刘邦听取博士叔孙通的建议,重新启用谥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