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后来,“王”字演化成三横一竖,三横,代表天、地、人,而竖则代表贯通。王,就意味着沟通天神、君主和民众的受封者。当这个“王”上面加上“白”,就是祭祀天神的冠冕,有了神权,这个“王”就成了“皇”。夏商周的君主,不是万民推选,也不制定法规(制定法规的是相),所以不是“帝”;他们也没有神权,不能与神灵交流,负责祭祀的有专门的祭司,所以他们也不是“皇”;但他们掌握着征伐和执法的权力,有治权,是神灵和百姓的连通者,所以他们是“王”。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祭祀天地神灵的权力收回归于君主,所以是“皇”;而秦始皇又认为自己受万民拥戴(你不拥戴他宰你全家),制定法规,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所以又是“帝”。合起来就是“皇帝”。到了刘邦建立汉朝,分封诸亲和功臣,让他们到各地去代自己治理民众,还有军队以屏藩中央,这些藩国的君主就是“王”。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英国的君主就叫“王”,倭子的君主就是“皇”。
英国是基督教国家,信奉上帝,但英国国王不是万民推举,也不制定法规,就不是“帝”。英国国王也没有神权,神权属于罗马教皇,但英国国王有治权(以前),能治理邦国民众,就是“王”。倭子们信奉的是天照那个垃圾。但天皇不是万民推举,不制定法律,就不是“帝”。他们说自己是神的后代,拥有神权,所以就是“皇”。而法国的君主呢,以前和英国一样,有治权无神权,是“王”,比如路易十六,就是国王。
但到了拿破仑时代,罗马教皇来给他加冕,他一把将皇冠抢过来,自已戴头上了,不尿教皇那一套了,他就成了“皇”,拿破仑还受万民拥戴,也制定《大法典》,他也是“帝”,拿破仑就成了法国皇帝。顺便再聊点别的与此有联系的事情。咱们经常玩那个扑克牌,里面有几张花牌:K、Q、J。其中那个K就是英文词King,国王的意思。
Q就是英文词Queen,女王或者王后的意思。King和Queen这是一套。他们掌管的国家叫kingdom(王国)。而“皇”和“皇后”呢?在英文中是另一套,Emperor就是皇帝(法文是Empereur,西班牙文是Emperador) ,Empress是女皇或者皇后的意思。他们统治的国家叫empire(帝国)。
请问一下为什么周朝君主称“王”,汉朝君主称“帝”,唐、宋君主称“宗”呢?另外封号尊号谥号有何不同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弄清楚谥法制度。夏、商君主多称名,如禹、汤、桀、纣等。周代的“王”前期是身前称谓,到周孝王之后才算是谥号。东周、秦帝王多称谥号、尊号。如周显王、秦始皇。汉、隋皇帝多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 唐、宋至元,由于谥号字数太多,不便称呼,人们又习惯于 称帝王的庙号,如唐高宗、宋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