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之二是宗室和诸臣得谥者众。据王圻《谥法 通考》所录计算,宋、齐、梁、陈四朝,宗室谥109人,诸臣 谥249人;北朝之魏、周、齐五朝,宗室谥168人,诸臣谥619 人,为南朝给谥的一倍多,还不包括得谥的宦官和僧人。表现之三是谥号过于溢美。谥号本应依其生前行为而定,有美 有恶,然北魏臣溢,却恶谥极少。
尔朱荣曾发动河阴之变,杀死太后、 少帝及百官2000余人,又专断朝政,威迫庄帝,而被庄帝亲手杀死,死后竟得谥为武王。难怪时人哀叹当时“号谥之加, 与泛阶莫异,专以极美为称,无复贬降之名。”四、唐宋时期的谥法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唐、宋达到鼎盛,同样,在谥法史上,唐、宋谥法也发展到极致。唐朝统治者在谥法上杂取北朝谥法的宽滥和南朝的严谨,分别用于帝王和臣僚,使谥法方面成为封建皇帝尊大溢美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方面又成为其驾驭臣僚的褒贬手段。
唐朝皇帝称号的尊大溢美,肇始于唐高宗和唐玄宗。唐高宗永徽六年(655),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不久就垄断朝政,在树立党羽培植私人势力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扩大自己的影响。上元元年,她追尊李治六代、五代祖为皇帝,增高祖之谥为神尧皇帝,太宗谥为文武圣皇帝,又别出心裁,上高宗尊号为天皇,自已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为其临朝称制以后最终篡唐打下了基础。
这一举动,不仅开了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破了皇帝谥一、二字的旧例,更开创了在皇帝活着时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恶例。后来,武曌建周,称自己的尊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唐玄宗的尊号初为开元神武皇帝,到天宝八载,加至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同时给自高祖至睿宗的五先帝皆加“大圣皇帝”之谥。天宝十二载,玄宗尊号增至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次年给列祖列宗谥号各改为7字(如太宗由文皇帝改为文武圣皇帝,又改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此后,帝王活着时,尊号越加越长,无不圣神文武孝德齐备,死谥的字数越改越多,也是用遍睿智圣献文武惠孝的谀词,连那16岁继位,不到两年就被宦官杀死,只会击毬的唐敬宗李湛,竟也上以“文武大圣广孝皇帝”的尊号和得到“睿武昭愍孝皇帝”的谥号。
以其一生,何武?何孝?何睿?皆不可得言。宋朝谥法沿用唐制,但更为严密。其皇帝上尊号的制度到宋神宗时基本停止,但皇帝谥号却比唐时更为溢美。太祖初谥16字,其他皇帝多为初谥6字,后加至16字。宋神宗赵顼的谥号,从元丰八年到政和三年曾4次改易,最后增至20字。皇后谥2字,称制者为4字,妃嫔也有不少得谥的。宋代礼官虽一再强调谥法要彰善瘅恶,不可阿私,但皇帝却以之“供恩泽之具。
”宋代诸臣谥号几乎全为2字,开后代臣谥2字的定例。另外,不管礼官如何争议,终宋之世518名臣谥,只有秦桧、向宗回两人最终定为恶谥。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中期以后藩镇跋扈,造成社会混乱,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局面的再现,巩固中央集权,实行重用文人、抑制武官事权的办法。这种政策反映到谥法上,是大臣谥号皆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142人,为“武”者仅20人,两者相差甚为悬殊。
五、元明清时期谥法蒙元谥法自世祖忽必烈实行,每帝皆有汉蒙两种谥号。汉谥一般4字,世祖为6字。元顺帝给其父明宗加至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11字。其蒙语谥号,译音有2字、3字两种,如世祖为薛禅可汗,成宗为完泽笃可汗等。皇后谥般为4字。诸臣三品以上者许请谥,皆为美谥而无恶谥死节之士,虽布衣亦赠以谥号。元代谥法与历代比较,最为突出的是追谥历代名人甚至其父母。
如为了表彰忠烈而追谥比干为仁显忠烈公,箕子为仁显公;为了倡导诗文,而追谥杜甫为文贞。在明朝前期,作为帝王自我尊崇和驾驭臣下祸福荣辱手段之一的谥法,吸收唐宋和辽金元各朝的经验,赐谥之权完全掌握到了皇帝一人手中,成为他任情褒贬的工具。洪武年间,只武臣有谥,文臣无一人得谥。从明仁宗以后直至清末,谥法成为僵死的制度,表现之一是各种人谥号的字数固定。
明代皇帝17字,皇后13字,妃2字或4字,亲王1字,郡王2字,诸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皇后16字,妃1字或2字,公主额附2字,和硕亲王1字,多罗郡王2字,诸臣2字。表现之二,是各种人的谥字各有规定,谥解也各不相同,明代谥字谥解分三种:一为皇帝亲王所用的一字谥50个;二为郡王诸臣嫔妃所用二字谥409个;三为嫔妃专用的四字谥23个。
清代谥字谥解分五等:有列圣尊谥71字,列后尊谥49字,妃嫔谥41字,王、贝勒谥75字,群臣谥71字。圣、神、聪、睿、中、高、章、信、渊宽、元、熙、光等谥只有皇帝可用;慈字只有皇后可用;逊、悯等字只有嫔妃可用;修、克、比、仪、信、哀、隐、殇等字只有王、贝勒可用;桓、泰、确、理、愍等字只有臣谥使用。翰林出身或为大学士者例谥文字。
表现之三,是由于赐谥权高度集中,使谥法随遇性很强,明代规定臣僚三品以上,清朝规定一品以上赐谥,但程序上既不让家属故吏请谥,也取消了驳议、论枉,任何人应否得谥,和给什么谥号都出自“圣裁”,而且明代每5年才集中给谥一次。这样,一方面,有些该得谥者往往被遗漏,另一方面,能讨得皇帝欢心者,即使非常卑微也可得谥,甚至是极美之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