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家学渊源深厚,父亲是位大儒,所以从小就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幼年时,玄奘跟随父亲学习《孝经》等儒家典籍,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十岁时,玄奘也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了。此后他师从多位高僧,学习了《涅槃经》、《摄大乘论》、《法华经》、《维摩经》、《阿毗昙论》、《发智论》、《杂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多部经典。
我们从这个小妹粗略整理的学习列表中可以发现玄奘自10岁开始接触佛经,并学习了非常多的经典,且师从多位不同地区的高僧,他的语言沟通水平应当是不赖,属于比较有天赋的。后来因为学习内容较杂,笼括了中国北方的佛学与南方的佛学。由于当时南北两派对于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无法融合,执着的玄奘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决心前往印度求弥勒论师,探究终极奥义。
(4)在西行前,向印度高僧学习过一段时间:当然不能打无准备的仗,玄奘在西行之前也曾集训学习过一段时间梵语。▲玄奘西行求取真经。武德九年(626年),有一位叫“波颇”的印度僧人来到长安,在善兴寺译《大庄严经论》,传播印度高僧“戒贤”的学说。玄奘欣然前往,向波颇学习梵语,咨询佛法。在这个期间,他从波颇处得知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叫“那烂陀寺”,而佛学大师“戒贤”就在那寺讲授《瑜伽师地论》。
在这个机缘下,玄奘决心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融合中国佛学思想在南北两派上的分歧。(5)到达印度游历时,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玄奘西行时,先到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迦湿弥罗国进修梵文,在他真正到达印度时,梵语水平应该已经很高了,起码在交流上不成问题。后来玄奘又在印度停留游历了多年,在这期间接触的主要就是僧人。
虽然印度语言体系较为庞杂,但梵语对于印度僧人来说就好比“普通话”,每个僧人都会说,玄奘能听懂,还能很流利地使用梵语对话,水平足以支撑他在印度参加过的那4场大辩论。除了听和说,玄奘写的也不错,在印度期间他用梵语写了几本著作《会宗论》、《破恶声论》、《三身论》(均失传)。怎么样?服了吗?▲玄奘西行求取真经。
在印度求学期间,有了语言环境,玄奘的梵语水平自然就突飞猛进了。以我们玄奘法师的高智商,我敢说在17年后回到长安时,梵语水平已经相当于母语了。(6)佛经知识范围不大,有专属范畴:最后一个理由,佛经的翻译范围大多属于比较窄的“专属范畴”,也就是说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说计算机有计算机语言,梵语佛经也会有一个窄窄的专属范畴,以玄奘的语言天赋,翻译好这些窄范畴内容,绰绰有余!五:玄奘如何翻译佛经?说到佛经翻译,小妹顺带就来讲讲唐代翻译制度。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回到长安后,就把此后20年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翻译佛经中。成果当然喜人:共翻译74部,1335卷。▲玄奘西行线路图。不过,玄奘法师完成这些伟大的工作也非其一人之力,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这也就是唐代规模庞大、司职完备的“译场体系”。
玄奘的助手来自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其翻译职司包括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等十余种之多。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代译场的职司职能如下: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 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译主商讨 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 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 5)笔受,把录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 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 7)参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 8)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 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 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诵读 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
就在这个完备的体系与助手们的帮助下,玄奘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玄奘,他终于融会贯通了“南北”!西奇妹说:如果你和小妹一样,看完《西游记》再去看《大唐西域记》,会发现唐三藏根本就不是一个“是非不辨常被妖怪迷惑”的文弱僧人!没有大圣的保护,他也照样一步一个脚印,仅凭自己的凡人之躯,一路扛下了所有困苦,去往印度朝圣,穷其一生普度天下众生!或许,这才是玄奘想要告诉我们的——信仰的力量!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给西奇妹,发表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