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呢?杨老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 , 在汉语形成时代 , 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 ,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 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 。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 , 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 , 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 这是乔姆斯基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 、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 。
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 。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 “我父亲” ;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 , 把助词省略掉了 。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 , 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 。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 , 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延伸 。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 , 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 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 , 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 。譬如风气 、风云 、风流、风景、风光 、风雨 、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 。风云一词的形成就是由“风”和“云”这2个字进行联想形成的。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 , “云想衣裳花想容” ,“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 , 是“观物取象”的象 , 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 , 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 , 不是歌颂自然的像 。杨老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 , 更是非常清楚了 。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 , 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
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 、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 。著名书法家 、雕塑家 、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 ,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书法 。”杨老之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 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 现实化了 。针对杨老的演讲,学术界有支持的,有反对的。
支持的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为代表,何老看到杨振宁对《易经》的批评,发文拍手称快,何老的观点很直接,在他眼中,《易经》就是落后的文化,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易经》有两大思维缺陷,一是宣扬神秘主义,二是美其名曰整体思维,实际上是笼统思维。何老驳斥了《易经》鼓吹者对于西方科学缺少整体思维的批判,因为西方科学研究粒子之少,已经到达分子、原子、夸克、胶子;而研究尺度之大,又超过100亿光年的距离,研究时间之久远,已到达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