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易,为商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据说是黄帝所作。黄帝号轩辕氏,又号归藏氏,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易学的发展从神农氏经过8代传承后传到黄帝,黄帝别于连山重仰观天法而主变,偏重俯察之地方而主藏,作《归藏易》,以坤卦为首卦。《归藏易》的八卦图称为中天八卦图,讲阴阳调和,以地包天,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阳变阴合,乃能生生化化。
《归藏易》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于文字、音律、文、五行、干支、历算、礼制等文化,特别是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久远世事沧桑,《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最后只有《周易》流传至今。《周易》是周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是周文王、周公、孔子所作。《周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古经》是本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古经》六十四卦卦辞,为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卦爻辞后来为周公所作。
阐释《古经》的《易传》,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等十篇文章组成,为孔子及其后学弟子所作。文王所画的八卦图,称为后天八卦图,首卦为乾。后天八卦图讲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动,用以表示阴阳卦之间相互依存。《易传》是打开《周易古经》的金钥匙,他以阴阳辩证的哲学观念阐释《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广阔的哲学领域。
《易经》原是上古卜筮之著述,在商末周初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将其引入了“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八卦、六十四卦是占卜用的,但卦中包含着哲学思想,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500年后经过孔子及其后学弟子传述,他的哲学蕴涵才被揭示出来,为众人所知晓。又经过历代众多学者的研究,使《周易》成为中华文化的最高典籍。
易学揭示天地自然及社会发展变化之规律,对儒、道、墨和诸子百家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影响。易学就像一个万花筒,其博大精神的原理在各门学科都得到广泛运用,如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历法、数理、生物、音乐及军事、医学、武术、气功等方面都与《周易》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喜欢本文请关注,觉得不错请赞一个,谢谢。
有人说《易经》是万经之首,你对《易经》是怎么看的?
《易经》确是我国的一部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也确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易经》是帝王之学,就是在近现代,也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商家等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说,《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卜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又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及理论依据的书。
传说焚书坑儒时,李斯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大有人学习研究《易经》特有名的如汉代京房、郑玄、魏晋时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易经》之后便有了实用派,理论派之分。《易经》中的阴阴五行学说成了之后各学科都师承借用的理论。如中医就大大借用并发场光大了,在中医理论里,无不体现易学阴阳的辨证唯物思想,《黄帝内经》受影响最大。
《易经》对军事理论更有直接的影响。六十四卦就很适合在战争中作为灵活机动的战略使用。我国史上的军事家如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精通《易经》,会用《易经》原理来排兵布陈,这用《易经》理论指导军事。《易经》对中国武术的影响也很大,如八卦掌、太极拳等,就源自周易八卦。总之《易经》自产生之时起,几千年来都在影响国人的方方面面,给人以智慧,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