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的著作《中国札记》中提到,Seres、Serica、Sin、Thinae、Sina、Cathay、Khitai、Xathai、China等诸多名称对于中国人来只是外国人给自己取的各种名称,而且中国人未必觉察到那些国家的存在。上图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文物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二字。
1、外国人在给自己起中国名字时,姓氏的选择有什么讲究吗?还是说随意取?
随着中国快速的发展崛起,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前来旅游观光,还有大量的留学生漂洋过海到我国留学,感受了5000年中国的历史文化,美食文化等。一部分旅游者发现到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空间,有很大一部分国际友人愿意留在中国发展,那么到中国后很多国际友人想给自己取个中文名字,那么这个姓氏有没有什么讲究,
2、在古代,外国人是怎样称呼中国的?
前面几位老师已经答得很丰富,我做一点补充。公元前400~300年左右,希腊的克特夏斯(Ktesias)称中国为“赛里丝”(Seres),意即丝国,之后希腊人称中国为“秦尼”(Thinae)。此后,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大多是上面两种称呼的衍生:赛里丝”(Seres)、赛里加”(Serica)、秦(Sin)、秦尼”(Sina)等,
托勒密(Ptolemy)将中国分为“赛里丝”和“秦尼”两国。辽朝兴起后,欧洲人开始以契丹(Cathay、Khitai、Xathai)来称呼中国北部,进而又以“契丹”称呼整个中国,1245年,意大利教士柏朗嘉宾出使蒙古汗廷,给教宗的报告内称:“契丹国之一部,以在海中,负险自守,今尚未为鞑靼所征服地极富饶,丰产五谷、酒、金、丝及各种养生之物。
”这里的“契丹国之一部”,当是指南宋,马可波罗书中也称中国为契丹,但多指中国北部,南部则称之为“蛮子省”(Manji)。到现在,俄语中称呼中国,还是契丹,上图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文物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二字。利玛窦先生认为China是葡萄牙人取的,然后又被意大利人和其他欧洲国家稍加改变,而葡萄牙人是从交趾和暹罗人那里听说了中国的称呼是Cin,才学会了称呼中国为China,
利玛窦的著作《中国札记》中提到,Seres、Serica、Sin、Thinae、Sina、Cathay、Khitai、Xathai、China等诸多名称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外国人给自己取的各种名称,而且中国人未必觉察到那些国家的存在。中国自己对自己的称呼,在不同时期是虞、夏、商、周、汉等,都有美好的含义,
3、中国当初是怎么给西方国家命名的??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了翻译外国人名,地名以及一些专有名词的通用规律或法则;多年前我国新华通讯社曾经专门出版过一个小册子供翻译时使用(《汉语拼音与外国人名地名翻译对照表》),现在大多数一直沿用新华社的规定,也有的图省事,各自为政了。细数一下,大概有如下几个规律:一,约定成俗,所谓“约定成俗”就是指对外国人名地名或中国人名地名已经有了大家都认可或接受的翻译,即使不是正确的的翻译,也必须遵循:如中国人名孔子,翻译成英文就成了Confucius,根据孔夫子的音译但又不是普通话翻译成的。
还有京剧,翻译成PekingOpera,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这些都没有使用后来的汉语拼音,还有长江,Yangtzeriver,等等,不了解这些,中国人自己在阅读英文报刊或书籍时,就会闹笑话,如历史人物ChiangKai-shek,蒋介石;而诸如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名的翻译也是由于权威报刊杂志的约定俗成,延续到现在;比如,美国现任总统的姓,我国大陆媒体统一翻译成“特朗普”,而美国华人报刊和香港都翻译成“川普”;在以前的翻译中,还有把Trump翻译成“特劳姆普”的;还有“剑桥”,“牛津”分别为Cambridge,Oxford,都是约定俗成,似乎没有讲什么道理;二,名从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