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十二个月,木星行走“一次”,古人称之为一“岁”。因此,木星也被称为“岁星”。《左传》、《国语》中,有大量“星岁纪年”的记载。四不过,在当时,以十二地支纪年也已盛行。这种方法,被叫做“十二辰”。后人称之为“太岁纪年法”。“十二辰”的“子丑寅卯……”计量方向,恰好与岁星纪年法的方向相反,自东向西,而不是自西向东。
于是,古人们就设立了一个“虚拟星”,叫“太岁星”。其还称为“青龙”、“天一”、“太阴”或“岁阴”。《周礼.冯相氏》曰:“此太岁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岁星为阳,人之所见。太岁为阴,人所不睹。既岁星与太岁虽右行左行不同,要行度不异,故举岁星以表太岁。”这是说,岁星可见,太岁虚拟;岁星行天,太岁在地。
太岁在地,才有了“太岁头上动土”一说。岁星与太岁相配合的关系如下图—— 五岁星,就是木星,其实运行“一周天”不足十二年,只有11.86年。每过80多年,岁星与“次”的位置,就会出现超过一“次”的误差,古人称其为“超辰”或“跳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就记载了这种局面的发生。古人解决的办法,是让岁星,在超辰的“次”里多待一年。
后来,发现总这样做确实不方便。而且,在秦汉实现大一统后,有了统一历法的更便利条件。所以,东汉的时候,就废止了“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开始实行“干支纪年法”。六阴阳五行,不见于甲骨卜辞。春秋之前,人们应该有了这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属于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到了战国中期,齐国儒家学派的邹衍,总结了一套“五行终始说”,把天下万物和人世变化都套进了“五行”变化,金木水火土亦与方位、四时相对应,天地祥灾皆有先兆。
这种理论,到汉代,登峰造极,表现为谶纬之书泛滥。一开始,祥灾预兆,主要被用来比照国家大事和朝廷凶吉。比如,《淮南子.天文训》里,就详述了“太阴”,即太岁,在不同方位,哪个会造成国家丧失领土;哪个会兵戈止息;哪个会发生饥荒。七《礼记.月令》,不仅就国家大事讲阴阳五行,还推广到了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此书或初成于战国,但由汉代的大戴小戴整理无疑。
《月令》明确说,仲冬之月,就是农历的十一月,“土事毋作”,这大概就是“不宜动土”的说法了。仲春之月,农历二月,也有“毋作大事”的话,后人说,这也是“不宜动土”。《月令》里,把四时分为“四德”——春为木德;夏为火德;秋为金德;冬为水德。土德居中,在戊己日,一年中有七十二天为土,分散在四时之中。孔颖达疏《月令》说,这是因为土可以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