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太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无疑使到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胡化比较深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
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鲜卑族后裔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种人,以至于在体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种人。由此可见,锡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部中的原肃慎人,因为锡伯语和满语一样都属于古肃慎语(通古斯语系)。
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便是在胡汉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尤其是胡汉通婚造成民族血统混合的基础上经过重构而变更面貌的新汉族。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考证,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的母亲是汉族) 唐太宗长孙皇后是胡汉混血,有一半汉族血统和一半鲜卑血统,唐高宗李治身上拥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四分之三是汉族血统,唐高宗身上流的大部分都是汉族血脉。
鲜卑人举全国上下都借用了汉姓,他们现在的后裔也成汉族了吗?
謝邀!我囯的汉族应是典型的混血民族。古代很多民族都先后融入汉族!秦汉时期的:百越人,南越人,羌人。隋唐时期的鲜卑人,沙陀人。两宋,蒙元时期的契丹人,党项人等都部分或全部融入了汉族。一一为了使鲜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北魏孝文帝为巩固国家统治。太和十八年(495年)十二月下诏。
禁止土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一律改穿汉服装。朝延百官改着汉族官史朝服。全国废除鲜卑语改用汉语,汉字!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师令。迁都洛阳改变易汉俗等!这就是历史上"孝文帝中兴"。这使鲜卑族彻底走上汉化之路。鲜卑入汉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汉化最典型成功的例子!一一五千多年中国一直以和平为主调促进,东亚中华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