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中占11.11%,在俄罗斯联邦中的阿尔泰共和国中阿勒泰人中占12.5%,在海拉尔蒙古人中占9.26%,在喀尔喀蒙古人中有5%,在铁列乌特人中占9.09%。在国内,C3b1a1b1-F1756主要分布在蒙古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满族等人群中,在汉族当中不仅有大约千分之六的人属于这个类型,而且明显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即北方人当中多,南方人中少的特点。
古代鲜卑族的后裔是什么民族?他们都在哪里?
鲜卑族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三国志》《后汉书》[29] 《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鲜卑山,以山为号”。鲜卑族族名由来:《魏书》记载为“大鲜卑山”。据考证,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嘎仙洞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
名称解释:鲜卑”一词,王国维、白鸟库吉均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索隐》引张晏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鲜卑族风俗:《后汉书》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燕毕,然后配合。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其社会组织为邑落组织,分为部、邑、落,由小到大组成。后期鲜卑由于同汉族接触加深,渐渐汉化,其生活习性逐渐向汉族靠拢。
宗教信仰早期鲜卑族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萨满崇拜气息比较浓厚。萨满教是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在这种崇拜下,对于自然、图腾、祖先各鬼神的信奉都能够涵纳在它的宗教活动中。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各种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击鼓完全处于自然力量的支配之下,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都能够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和神秘感。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