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油为何会衰落用生蚝制酱,古籍也早有记载,因为生蚝较易得,吃的人又比较少,且性寒多菌,普通人吃了易拉稀,在肠胃疾病导致死亡占总死亡率80%的时代,人们对它敬谢不敏,所以生蚝的价格非常便宜,用来制酱很划算。然而,蚝酱制造出来的味道和豆酱差距不大(美食家会觉得差别很大,这里只说普通人看来),随着抗生素的发明,人类对肠道疾病越来越不感到恐惧,则生蚝味鲜价廉的优势得以体现,在众多老饕的争食下,今天生蚝价格高企,拿它来做蚝酱,那实在有点不划算。
由于耗酱美名在外,所以今天蚝油多是用豆酱油加入淀粉、味素等勾兑而成,有的品牌蚝油的价格很高,但说实话,就我所接触的,还没发现谁是真正是以生蚝为主料做出来的。一方面,生蚝品控不易,另一方面,真用生蚝做,发酵时间长,味道反而不如今天勾兑的蚝油味道浓烈。也许会有人在豆酱油中加上一些生蚝粉,提升其味道,即使如此,也不可能加很多。
中国种田常用耕牛,西方人古代是用什么?
古往今来,粮食都是国之根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能丰衣足食,国家便能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乃是农耕文明,向来以农为本。铁犁牛耕的技术让中国古代农业极为领先,耕牛也因此被推崇。然而,中西方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也千差万别,西方是用什么种田呢?在十世纪以前,西方社会主要是以牛耕地。在西方古典时期,耕种都是仰赖公牛。
对于某些贫农而言,也会用驴子或者母牛耕耘。在当时,马的主要用途还是运输,所以,在农业活动中,畜力中马的数量仅占百分之五。这个时期,耕牛的大量使用是情有可原的。首先,西方的谷物种植制度实行二圃制,即把土地分为两块,每年耕种一块,闲置一块,以此来保证土地肥力,但是这也导致了粮食的稀缺。这种情况下,无法为马提供充足的燕麦。
除此之外,适于马匹耕种的保护装备还未发展完备。脆弱的马蹄无法长期在地中行走,而钉马掌又尚未出现。这些原因都让农民选择耕牛。在十二世纪之后,西方大规模地使用马耕种才成为可能。外部条件的成熟为马耕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适合马耕的技术装备已经出现,而取代了二圃制的三圃制也让农民有足够的粮食喂养马。马的物种特点也让它脱颖而出。
其一,马的用途更为广泛。在中世纪早期,有个现象颇为奇怪,即领主多以牛耕耘,而平民百姓却更多采用马耕种。这是因为马还可以骑行、托运物品等,农闲之时,马的用处无疑更大。其二,马耕种的速度更快。在配合得当的前提下,马的耕种速度是牛的三至四倍。当然,马的力量不如耕牛,可是西方并不追求精耕细作,选择马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