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会员普遍接受过相当多的教育:10岁左右开始学习英文和法文识字;14岁左右去修道院学习拉丁文或作为骑士的侍童;17岁左右学习关于选择石材和造型的基本知识;21岁要掌握足够的几何学知识,以便应对复杂的哥特式尖拱、飞肋等高难度建筑的需求。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从事石匠工作的资格。欧洲的中世纪时代知识是由教会和贵族阶层掌握的,普通大众的受教育水平是相当低的,共济会员因此成为了那个年代知识渊博、生活富裕、受人尊敬的职业精英。
随着教堂建筑行业的不景气迫使一些石匠分会开始接受名誉会员,近代的象征性共济会由此演变而来。共济会会员秉承着自中世纪沿袭而来的手工业行会会员的共济精神:强调得到、慈善、兄弟友爱、守法和互助,共济会成员在外地落难时可以凭共济会戒指等标记和暗号得到当地会员的帮助,这实际上和中国古代的洪门、青帮、漕帮等秘密帮会组织差不多。
1717年6月24日伦敦的4个共济会分会成员在圣保罗教堂成立了英格兰第一共济总会,近现代意义上的共济会由此诞生:当时这4个分会中有3个的成员是真正的石匠,而另一个则是由被接纳的名誉会员组成。当时共济会的管辖范围只及于英格兰和苏格兰,大约有700多名会员,然而越来越多的名誉会员的加入已使原来那种沙龙性质的聚会无法满足管理众多新成员的需要。
1723年共济总会颁布了由长老会牧师詹姆斯·安德森拟定的《共济会宪章》,由此确立了共济会的结构等级。本来一开始《共济会宪章》的内容是对外严格保密的,这其实并不奇怪——同时代中国的手艺人们不也有手艺不传外姓的行规嘛,只能说各行有各行的行规。然而随着共济会日益发展壮大就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试图揭开共济会神秘的面纱,于是在1745年(也就是《共济会宪章》颁布后的22年)有人出书揭露了《共济会宪章》的内容,由此人们才得以对共济会的内部结构开始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共济会成员一共分为33个等级:最低级(第1级)的会员叫入门学徒,第2级会员叫随师工匠,这两级属于学徒期。随师工匠通过考试可以升为第3级的石匠师傅,从第3级到第33级的地位是相等的,分级主要是根据各自的研究内容和技艺熟练程度划分的。18世纪启蒙运动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也影响到了共济会:大量知识分子和新兴的商人阶层加入了共济会。
在这一过程中共济会的原有结构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早期的共济会秉承的是优先吸收白人贵族和上层阶级人士入会的原则且会员仅限于男性。英格兰第一共济总会的总会长从第五任蒙塔古公爵起就全部由上层贵族担任。1737年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长子弗雷德里克王储加入共济会,从此以后共济会一直和英国王室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乔治三世、乔治四世、爱德华七世、克拉伦斯公爵、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等英国王室成员均为共济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