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最神秘组织赊刀人到底是为了什么?
赊刀人并不是什么神秘组织,就是一种超常规的商业手段,目的则是为了获取收益。由于赊刀人通过预言的方式获利,所以就为这个群体添加上了一些神秘感。而预言的命中,大部分来源于信息获取的不平等,就像90年代的股市一样,谁掌握了一手信息,谁就是获利最多的一方,赊刀人自比鬼谷子传人,也是为了给预言增加神秘感,为收益最大化做铺垫罢了。
当然,我也并不怀疑隐士半仙儿的存在,但显然精通卜卦预言的半仙儿都有一定“风骨”,不常以此方式获利。(赊刀人)赊刀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将刀具赊给有需求的人,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只是在赊刀的同时留下预言,行话叫“谶语”,倘若一段时间过后预言成真,赊刀人则回到赊刀处,向收刀人收取一笔费用,这笔费用往往是所赊刀具实际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普通百姓很相信这种预言准确的“先生”,也就非常乐意付钱;地主、大商贾这样的富户,见到预言如此准确,为了图个吉利,也会多给赏钱,或者请进家中款待一番。粮价预言的案例这种具体案例在1878年7月的《申报》里有过记录。说是咸丰辛酉年,当时的浙江奉化县境内(今宁波奉化区),有人在闹市赊刀,“如遇买主,但计价目而不收钱文”。
一般来说,赊刀人不会在闹市进行赊刀活动,原因有二。首先是不好确定赊刀人的身份和住所,这样对回收刀款带来不稳定性;其次,古代官府还是比较重视思想控制的,一旦赊刀人预言成真,必将引起轩然大波,认为他们有“妖言惑众”之嫌。“并云今日米贵,每升已粜至八十文,待日后贱至十八文再来收钱,众皆笑其痴。迨光绪初年,宁波米价果粜至十八文一升,于是人皆信其言之有据,唯其人则已不可知矣。
”——《申报》赊刀人当时留下的预言是米价走势,从咸丰帝驾崩,到光绪帝即位,中间隔过去一个同治皇帝,也就是过去了13年,宁波的米价果然从80文跌到了18文。其实这并不是偶然,咸丰末年的清朝经济已经到了一个低谷,而在慈禧太后实际控制政权的同治时期,是有一个短暂的中兴,所以到光绪即位时,粮食价格普遍下降是必然的。
(同治时期两宫皇太后听政)“康熙四十六年,苏、松、常、镇四府大旱,是时米价每升七文,竟涨至二十四文。”——《畏斋日记》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例,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初期,因贸易顺差,流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1两白银可以兑换700到1000文铜钱,铜钱的购买力非常强。据《畏斋日记》的记载,1707年时米价基本保持在每升7文钱左右,遇到旱灾才涨到了24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