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的《军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跟北有关的姓是有的,但是因为北这个字,在汉代以后,跟失败相关,在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中亦有“追亡逐北”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追杀败逃的敌军”,中国人的方位词,都有固定用法,如北上、南下,没有人说北下、南上的。
1、有哪些姓氏为复姓的历史名人?
上官云相是国民党一位复姓将领。他是制造“皖南事变”的元凶,官拜国民党陆军上将,晚年在台湾遁入佛门,号“古穆和尚”,上官云相(1895年—1969年8月8日),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人。早年毕业于河北保定陆军学校,在士地革命战争中,紧跟蒋介石的步伐,不遗余力反共剿共,深得蒋介石的信任和器重,官运一路直升,曾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军长、中华民国政府参军等职。
抗战中,任第三战区司令部总参议兼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奉蒋介石之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他和叶挺都是保定军校同学,他利用同学之情诱捕了叶挺将军,新四军9000多人的队伍,在上官云相的国民党军80000人的围攻下,大部分壮烈牺牲,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上官云相只担任了一些闲职,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后心灰意冷,1950年他辞退职务,空对青灯,吃斋念佛,1969年8月8日病故于台北。
2、复姓里有东方,西门,南宫,为什么没有北呢?
中国姓氏文化虽然传承久远,但也不是开始就有,来历大体上,有以封地,封邑的国名,地名为姓。以部族的图腾为姓,龙,牛就是,以祖上的技艺,职业为姓,屠就是。祖辈的官职,因故赐姓,赐姓因为荣耀,可能会赐个刘,李,当时的贵族姓,如果因为惩罚,也有被赐,姓死的,姓黑的。改姓的也不少,改姓,有选自己喜欢的吉祥吉利的字眼。
东方,西门,南宫这些姓就来自封邑,祖辈住过地方,官职等,跟北有关的姓是有的,但是因为北这个字,在汉代以后,跟失败相关。于是很多就改了,古代称战败为“败北”。“北”是“背”的古文,《说文解字》中说:“北。背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古人说:败北,意思是打不过转背而逃,
同义词:失败败仗战败败绩败阵反义词:胜利战胜原来“北”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它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北”字即为两个人一个向左、另一个向右背向而坐之形,生动形象地指明该字的意思是“背对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亦说:“北,乖也,二人向背,”由于古时两军作战的过程中打了败仗向后逃跑的一方总是以背对敌的,所以“北”这个词后来就逐渐增加了“失败”这一义项。
如在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一书的《军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佯北勿从,”在这里,“北”即是“败”或“败逃”,这句话的意思为“敌人假装败逃,不要盲目追赶”。而在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中亦有“追亡逐北”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追杀败逃的敌军”,此外,唐人李邕《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中亦有句云:“胡虏久摧,战辄北。
”秦汉以后,“败北”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双音节词,例如《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再后来,“败北”不仅指军事失败,而且引申为办各种事情的失利。而在现代汉语中,“败北”还被用来泛指在各种竞争、竞赛(如体育比赛、竞标、竞选等)中失败,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是“败北”;运动场上作赛,负方也是“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当然不是了。
看中国历史上的大战役,逃跑的方向都是向南的多,但是总没有说“败南”的。负方为“败北”,胜方是否就“胜南”了呢,也不见得,从来未闻有“胜南”的说法,可知这“败北”之“北”,并不等于东南西北方位的北。优胜劣败,与方位无关,这个“北”字很像两个人背靠背之形,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个“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后人为它加上肉旁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