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双春年的出现频率还是挺高的,原因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节气是按照阳历来计算的,在农历纪年中就会经常出现双春或者没有立春的情况出现。闰四月的年景不好正如这句“闰四月兆荒年”所说的,闰四月就预兆着饥荒的年份,就像今年的各种灾难一样,今年大家一直都认为情况不是很好。不止如此,还有许多其余象征性的俗语老话,如“闰四月,两头春,老农民,卖儿孙”、“闰四月,吃树叶”等等,都是在说明今年的年景不好。
闰四月,吃树叶农村还有一句话意思差不多,叫做“闰四月,吃树叶”。之前小编也给大家解释过这句话。在以前古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每年产的粮食也是比较少的,所以每年粮食收获回来以后就要计划着吃了。小麦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份开始收获,所以这四月是新旧粮食交替的一个月,一般粮食刚收获以后大家都不会注意,到了来年再收获粮食之前就该计划着剩下的粮食要怎么吃了。
农村俗语闰四月兆年荒是什么意思?为何农村老人都不喜欢闰四月?
明天就是闰四月的第一天,农村闰四月有啥讲究?一起来简单看看。润四月兆年荒,意思就是如果今年是闰年,且闰月在四月,那么今年将会是一个荒年,类似的农村老话还有“闰四月,吃树叶”,四月是闰月,都没有粮食吃,只能吃树叶,从这些老话可以看出,农村老人确实不喜欢闰四月。为何农村老人都不喜欢闰四月呢?主要还是老话传承的原因,不管是荒年还是吃树叶,老话都是在表明闰四月的年份日子不好过,而农村老人大半辈子都是听着老话走过来的,在前人留下的老话中,几乎用上自己这一辈子的见闻去作证,发现很多俗语和老话都挺准,所以老人们对老话和俗语往往是深信不疑。
这话的出处无从考究,咱们不妨试着开开脑洞,之所以有“闰四月,吃树叶”的类似说法,估计是古人在闰四月的年份中挨了饿,结合闰四月对应的日子看,正好是小麦收割前一个月份,粮食青黄不接,加上古人生产力底下,粮食本来就产量低,饥荒一旦出现,自然是粮食成熟前一个月最难熬,也是最可能挨饿的一个月,地里的还没熟,家里的已经吃完了,加上来两个闰四月,古人用的又是农历,两个闰四月,就显得四月份特别长,挨饿的岁月,时间又漫长,如此总是容易让人记住,慢慢的,就有了闰四月吃树叶的说法。
从这点上侧面反应出一个问题,粮食收割前容易挨饿,这几乎没有什么疑问,不说远,就说咱们村,几十年以前,村里水稻一亩田才收200斤谷子,勉强够一家人一年口粮,一季稻准备收割前一个月,存粮基本吃完,只能四处借粮,几十年前都挨饿,就别说在古代生产力低下那会,只不过挨饿多了,被记住的往往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月份。到今天,挨饿已经成为了时间长河中的一个烙印,还是拿咱们村的水稻来说,今天亩产1200斤轻轻松松,粮食增产,挨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农村闰四月的习俗农村老人本来就不喜欢闰四月,今年又是双春年,这下就更不自在了,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村里的老人更是吃了称砣心如磐石,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深信闰四月不是好年景,非得吃树叶不可。(双春年指的是一年有两个立春,两个立春又加上闰四月)。这样胆战心惊可咋行?别慌,老百姓自有办法,农村老人只要在闰四月前,穿上一双新鞋子,心里就踏实了,而这双鞋子,还得是子女给买的。
除了买鞋子,也可以买衣服裤子啥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不过这事在我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哪信什么闰四月吃树叶,只不过给父母买鞋子,也算了了心愿,毕竟平日里你买点啥,老人还不高兴,说你浪费钱。润四月兆年荒,是不是真的?在我看来,不是真的,因为闰月的出现,实际上和大家使用的阴历有关,阴历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的规律来确定的,分大小月,大30天小29天,算下来一年就是354天,可咱现在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一圈,约等于365.24天,和阴历差了十几天,如果周期使用阴历不做什么调整,那么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四季交替对不上月份的尴尬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引申出了闰月,也就是说,阴历不够的天数就用闰月来补,最终让一年四季和春夏秋天基本对应的上。闰哪一个月呢?这又和24节气有关,正常年份,24节气是每个月有两个,其分为12节气与12中气,把地球绕着太阳转均分了24等份,度数是单数的称为节气,例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双数的则是中气,今年如果不闰月,那么5月就会少一个中气。
所以就把这个没有中气的“5月”闰成了4月。自始至终,24节气是固定不变的,变的是阴历,每过一年少十几天,相对阴历来说,二十四节气的日子在阴历中并不稳定,来回波动,不像新历,只有1-2天波动,这样的波动则会导致中气在某一个月的不确定性,毕竟每次也是补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从这点来看,闰4月纯粹是我们使用阴历的一个结果,算是副作用,它不会改变24节气,更不会改变地球绕着太阳转,而这些,才是粮食是否丰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