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当地是怎么处理原来的旧石碑的呢。立碑是对逝者一生成就的肯定和记载,是写给别人看的,写给子孙后代看的,近年来,传统的东西丢得差不多了,年轻人不喜欢烦文缛节,也不再守孝三年,怎么方便就怎么来,写在最后中国人立碑,外国人也立碑,我们胶东农村起坟时,都要趁天不亮的时侯进行,也就是墓穴内的尸骨或骨灰盒不能见光。
1、父母墓在基本农田,怕连片耕种时,毁墓,起坟时,原来立的碑怎么处理?
国人历来讲究入土为安,因为对于先人来说,坟墓就是他们的阴宅,能不打扰就不打扰。基本农田属于农田保护范围,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坟,本身就是侵占了粮田,题主怕在连片耕种时坟墓被毁而迁坟,也是明智之举,那么起坟时要注意什么?原来立的碑怎么处理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老家这边,起坟一般会选择在清明节或十月一这两天,因为正好是农村祭祀之日,
我们胶东农村起坟时,都要趁天不亮的时侯进行,也就是墓穴内的尸骨或骨灰盒不能见光。如果不是天不亮起坟,那就要搭棚遮阳,总之,挖开的先人的墓穴是不能被阳光照到的,而原来立的碑,有两种处理方式。其中一种是将旧碑连同骨灰一起埋在新的坟头内,重新刻一新碑树上;另一种就是还用这块石碑树在新迁的坟前,你们当地是怎么处理原来的旧石碑的呢?欢迎各位朋友留言交流。
2、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叔是地理先生,他说按古代的礼制,双亲都去世以后,还要再守孝三年才可以立碑,古时候倘若父母过世,是需要回家守孝三年的,就算是官吏,也需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满期后才能够回去接着做官。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不一样,不要说南方北方、不同省份,即使是同一个县、同一个镇,做法都不一样,
近年来,传统的东西丢得差不多了,年轻人不喜欢烦文缛节,也不再守孝三年,怎么方便就怎么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双亲去世,该怎样立碑,有什么讲究呢?1、有些地方采取夫妻分葬的方式,一人一墓,双亲各自立碑,现在没有了三年守孝期,子孙又嫌麻烦,所以一般是在亲人下葬时就立好墓碑,也有人在清明节祭祀那天立碑。夫妻分葬,后人为了以后祭祀扫墓方便,可以将双亲的骨灰捡在一处,重新安葬,
2、大多数地方的习俗,采用夫妻合葬方式。因为中华文化,夫妻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生同衾死同穴”,立一个夫妻碑,3、若父亲先去世,碑上可以先写上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可以一起写,也可以不写。因为母亲还活着,名字写上墓碑忌讳,(未亡人名字涂红)4、在城里买墓地,各地公墓的规定不一样。如果是夫妻合墓的,有的公墓做法是: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名字先不刻,预留个位置,待她百年之后再刻上名字,
有的公墓,连母亲的名字也一块刻上,图省事,但这里是有讲究的。亡父的名字要涂成金色,以表示尊敬;而母亲的名字要涂成红色,不要贴照片,也可以用红布把名字盖住,刻墓碑也有讲究,“故、皇、先、显、妣、考”用法不当,是会闹笑话的。双亲去世无论是土葬还是公墓,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最好尊重一下传统,“故、皇、先、显、妣、考”这些传统中常用字,很有必要了解与传承,若敷衍了事、潦潦草草,不敬畏鬼神,还不如将骨灰火化后直接随风消逝。
考和妣的用法爸妈活着的时候叫父母,他们去世后,就不能再称作父母,碑上更不能直接写父亲母亲,他们过世以后,父亲称考,母亲称妣。父亲去世后,也不能写亡父、父亲大人,要称先考、显考,如果在碑上直接就写,亡父某某某、父亲大人谁谁谁,是对父亲的不敬。现代人不懂,比如有些墓碑直接就写“慈父X慈母X之墓”,落款儿子儿媳孙子,
按传统来说,这种写法也不对。母亲可以称为慈母、家慈、先慈,但父亲不能写为慈父,父亲要用“严”,家严、先严,家严、慈母,是对父母生前的尊称,他们逝世后就应该称作先严、先慈,而墓碑就应该写“先考、先妣”;在公墓上,你不按传统来,至少也要写“先父先母”;当然,你要写“爸爸妈妈、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之墓”,谁也不会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