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思维,希望别人的成绩更好,会不会很崩溃。现在育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很多家长都清楚逗孩子的危害,从这一点也反映出了这个班级班风不好,二年级的孩子就学会嘲笑别人了,只有那些年龄偏大的老人可能不会太在意这种事情,所以我感觉如果家长第一时间表示了反对,没有多少大人会继续这样逗孩子的。
1、不会反驳别人该怎么办?
怼嘛…首先来感受一下“怼”的度。它并不特别讲究像辩论一样缜密的逻辑,相对来说气势更重要些,当然也不能像骂街一样用脏话和唾沫震住对方,那样,即使对方成功哑口无言闭麦了,自己的形象也早已经一落千丈。一般什么情况下需要怼呢?我认为,在对方不问事实、不讲逻辑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不用反复澄清事实、帮助对方理顺逻辑了,
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方不和你理性讨论,你也没必要像老师一样给他辅导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了,我认为题主需要先考虑两个问题:对方进入完全情绪化地发泄消极情绪的状态了吗?如果是,要么安抚对方情绪,要么就等着对方情绪发泄完。不用想着怎么怼回去了,浪费自己的精气神,对方是不是只是一味咄咄逼人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罔顾事实和逻辑了?如果不是1也不是2,那可能需要题主自己冷静下来去和对方理性讨论,不要进入受害者心态,认为对方在针对自己。
如果不是1,而是2,那么就可以考虑考虑怎么怼了,那么,应该怎么怼人呢?我觉得可以参考中国最强外交天团的方法。我大概总结三点这届外交天团应对美方无理言论的方法,简单易上手,记住了就会怼。引经据典,先弄懵对方,案例:在福克斯新闻节目中,被采访对象要求中国以免除美国国债的方式,为新冠肺炎病毒进行赔偿。外交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应对疫情的做法是否公开透明,我不作评论......中国有句古话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什么叫行有不得?反求什么?大概来势汹汹的美方记者被这句回答弄懵了,我们的发言人还忍不住笑了——网友评论——这一站笑稳中带皮、皮中带理、看破你听不懂还偏给你说破的嘲讽技能自带降维打击属性,话术策略霸气且硬核。对方话语来势汹汹,其实反而是没什么没什么实质内容,只有个气势的空壳,引经据典弄懵对方,就懵这么几秒,明眼人也都知道对方只是虚张声势了,你的底气也就足了。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案例:疫情爆发之初,美国无故驱逐中方60名记者,如今我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驱逐美方在华29家媒体,遭美方质疑:是不是在故意压制信息?我方耿爽回应——按照这种逻辑,美方驱逐中方记者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是不是在试图掩盖什么?一个罔顾事实的对手,没必要花心血去想办法理逻辑。
直接对方啥逻辑你啥逻辑就好,非常安全。对方有理你就有理,对方无理,你说出来,大家就都知道可笑之处在哪了,气势汹汹,强硬措辞。案例:针对美国不派高级代表参加进博会相关问题,耿爽回复:他们来,我们欢迎,他们不来,也没什么大不了,不来谁还能逼着你来是不是?他横任他横,怼人的时候也要显得宽容大度,气势才能碾压对手。
2、我玻璃心,总是经不起批评,别人说一说我我就崩溃掉眼泪了,怎么办,怎么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玻璃心,往往意味着敏感和脆弱,当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容易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容易感觉到委屈和无力,伴随的行为是哭泣和被动式的抱怨。这样的受害者的位置上的感觉和感受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息息相关性,我们的妈妈和爸爸遇到冲突事件的时候,容易在委屈无力的受害者位置还是在生气愤怒攻击的加害者的位置上!当我们看到爸爸妈妈遇事时的位置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习得并进入这样的位置,在以后的伴侣关系,工作关系中,我们遇事也会不自觉地进入这样的位置关系,
用三角牢笼心理模型很容易解读玻璃心的状态关键是我们要看到自己的状态,接纳自己的感觉和感受,重新建构情绪素养,学习认识情绪,确认情绪,表达情绪,分享情绪!玻璃心也往往意味着我们容易感同身受,容易带入角色我们有丰富的易感性,我们有多彩的情绪特色,我们特别容易理解他人的感觉和感受,我们容易替他人着想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