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若不用力,就不能力透纸背,写出来的字就“飘”;若不收笔就写下一笔,连绵不断,写出来的字就“滑”,“飘”和“滑”都是书法中的大病。书法书写的原则就是“笔笔断而后起”,这一原则对草、行、楷都适用,学习和掌握“永”字八法就可以去除“飘”和“滑”的弊病。现在有许多人写书法作品或练习书法时,常常写起来就连绵不断,这样就犯了“飘、滑”之病,其实他根本就不知道“笔笔断而后起”,更不用说“笔笔加劲”了。
《兰亭序》中第一字“永”字的最后一笔,是中锋用笔写出来的吗?
《兰亭序》是王羲之创作作品,其作品是天下第一行书,其人是书圣,可谓天下无双。其作品,肯定有奥妙绝伦之说。题主把《兰亭序》中的第一个“永“字的最后一笔捺,是否中侧,作为问题提出来,是让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兰亭序》的不解之迷。问题提的好,提的有意义,能解开其之迷,就解开中国书法之迷,特别是当代书法作品质量高低好坏之分的问题。
笔者多年经验认为是:中锋和侧锋皆有,其捺划的入笔前端为中锋,中部拐弯处为小侧锋,末端收笔处为中锋。其捺作者创作全过程,控笔时间,不加思索,既有法而又无法的自然状态下,留下的墨迹,其侧锋段,看似侧,实质上是很小的小侧锋,很接近于中锋,达到了中侧很微妙的境界,。这就是高水平书法者,写出高境界的书法作品,还有“永“字的点,不妨不信摸笔实践实践,便可得知,其理,其道,其法。
乾隆给自己儿子取名的时候,都会带有“永”字,但为何十五阿哥却没有?
十五阿哥全名爱新觉罗·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清仁宗),继位改名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这里面涉及了一个清朝皇帝很常见的命名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避讳文化,下面我来讲述下这里面的一些门道,相信看完文章的你,一定明白为什么嘉庆皇帝做皇帝还要改名。改名的原因:避讳一、避讳到底是什么?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这种文化产生根源久远,说几个有趣的例子:避讳皇帝的名字: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举茂才的说法也慢慢流行了清朝乾隆年,乾隆规定家里门帘都不能贴五福临门的字样,原因就是乾隆的曾祖父顺治皇帝名福临。
有时候厉害的皇后的名字也要避讳:最早野鸡不叫野鸡,都叫雉鸡,后来为了避讳著名的吕后吕雉的名讳才改的。二、为什么要避讳?因为清朝皇帝的名字是比较常见的字或者是比较必须的字,像弘,尤其是永!太常见了,下面随便举个例子感受下:前提:假使嘉庆皇帝没有改名讳,还是叫永琰某位学子在书院正在读课本好巧不巧读到了《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某学子发现身边突然没声音了,抬头一看,讲台上老师和身边同学都一脸惊恐看着自己。某学子因妄议圣上名讳卒......这个画面是不是很搞笑,但如果你关注下清朝喜欢搞得文字狱估计就不会觉得这是什么不存在的事件了。
三、怎么避讳?话归正题,清朝皇帝避讳是从康熙开始的,之前没这么讲究。康熙儿子都是“胤”字辈的。雍正帝全名就是爱新觉罗·胤禛清帝姓名谱: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老百姓一看:得,确认过皇帝名字,是以后需要扣掉不用的字。清帝用的避讳方法:敬缺末笔 如下图所示:玄字的最后一笔去掉,还有淳的“子”改写成“日”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
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所以在清朝皇帝的名字中,改自己排辈分字的,嘉庆永琰算头一个(这里面也有嘉庆非常服帖乾隆的缘故)总结一下:十五阿哥原本也是永字辈的,由于要登基做皇帝了。方便兄弟(就自己一人改了)方便百姓(为了照顾黎民百姓日常生活用词用字),于是改名颙琰,皆大欢喜!最后有个历史小问题:你知道还有哪些因为避讳而产生的好玩名词吗?我是朝暮九歌,你们的新朋友!喜欢文章的点下在下会不断更新有趣的历史内容,您的关注、点赞、评论是对我最大支持,下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