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叠字诗,叠字词,叠字曲不乏妙用,读来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妙趣横生,极大地增加了感染力和艺术效果。答题前,先理顺一下对联和对仗的区别。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鼎足对,亦有作为一种对联(文学形式)来使用的,常见于一些夫妻并列的坟墓,或者有三楹柱的门,这时其又称为鼎足联、三楹联或三柱联。
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
答题前,先理顺一下对联和对仗的区别。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根据使用的性质或悬挂(张贴)的位置,又分门联、楹联(门柱上的联)、堂联、寿联、挽联、春联等等,也有一些纯文学形式的对联。对仗,又称对偶,排偶等,通常是指由出句和对句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要求两两相对、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
那鼎足对又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我们通常用鼎足来比喻三方对立的局面,如鼎足三分。那鼎足对就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一种对仗形式。故又称为“三枪对”,“三句对”。还有一个很优雅的名字叫“燕逐飞花对”,出自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鼎足对常见的形式是由一出句,两对句组成,也有两出句、一对句的形式。在宋词、元曲中有大量的使用,例如稼轩词《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中的:“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
苏轼《沁园春》中的:“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又如元曲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对句)小桥流水人家。(对句)古道西风瘦马。(出句)又如:元.张可久的《春思》:山花红雨鹧鸪啼。(对句)院柳黄云燕子飞。(对句)池萍绿水鸳鸯睡。(出句)以上这些在诗文中应用的鼎足对,都可看成是对仗(修辞手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鼎足对,亦有作为一种对联(文学形式)来使用的,常见于一些夫妻并列的坟墓,或者有三楹柱的门,这时其又称为鼎足联、三楹联或三柱联。如萧锡义的《题王谢图书馆》联:治国齐家,三顾自明家国计。(左,出句) 观今鉴古,一翻总览古今情。(中,对句) 容地藏天,三绝方知天地大。(右,出句) 又如《题潼关三柱亭》联:黄鹤南飞,黄河北去;(上联)紫气东来,紫关西去;(上联)诸峰削立,诸夏中分。
(下联)另外,在“诗钟”中还有一种称为鼎足格(或鼎峙格)的。这与鼎足对有点不同,其是一种字体镶嵌格式,类似于我们玩的藏头诗,只不过其是将三字分别镶嵌在七言起句的第一、七字,对句的第四字,使其呈鼎足之势。例如,《嵌山海丹》联:山间明月跃沧海; 世上仙丹护赤心。还有一种在出句和对句中,均自嵌鼎足句式的,也可称为鼎足对,例如,郑板桥的: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葫芦丝演奏中,波音和叠音的区别是什么?
1、关于波音。波音有上波音和下波音之分,上波音是在本音出现后,迅速的开合一下本音的上面一个音,注意“迅速”两个字,可以说是越迅速越好,如果不迅速,就会变成了倚音。比如当吹“2”的时候,当“2”音出现的一瞬间,迅速的开合一下“3”音,使得实际的音效是“232”。下波音则相反,实际音效是“212”。2、葫芦丝曲的波音。
葫芦丝的波音技巧大都是上波音,很少用到下波音。3、叠音是在本音尚未出现前的一瞬间,先开一下本音上面的一个音,然后迅速的合上,出现本音。还是以“2”音为例,“2”和“3”的音孔同时放开,送气,这时,首先出现的肯定是“3”音,当“3”出现的一刹那,迅速按住“3”音,让“2”音持续,实际音效是“32——”。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叠字诗、叠字词、叠字曲不乏其例,有哪些妙用叠字的词句?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叠字诗,叠字词,叠字曲不乏妙用,读来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妙趣横生,极大地增加了感染力和艺术效果。例如:1《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2温庭筠《忆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3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4杜甫《冰车行》:车麟麟,马潇潇,行人弓箭各在腰。5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乔吉《天净沙》: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9王廷相《初见白发》:日日风尘色,劳劳薄领身。10王勃《别荷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11李致远《红绣鞋》:杨柳深深小院,夕阳淡淡啼鹃。12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3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