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南方与北方分法与河南关系三种分法,第一种河南是“北方”;第二种河南是“南方”;第三种河南,处于中间地带。要说为什么河南的古都这么多呢,▲河南交通干线将河南分成四块四角古都组成了“河南中的河南、中原中的中原”它们的中心是郑州郑州的崛起,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1、为什么河南古都多?
首先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有文字开始记录文明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代的更替,从三皇五帝,夏,商,两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两宋,金,元,明到清朝也已经演绎了数千年。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国的“八大古都”,据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有洛阳(从夏朝始)、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而通过这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据有4席,分别是:郑州、安阳、洛阳、开封,
要说为什么河南的古都这么多呢?我觉得是跟历史的发展规律有很多的关系。作为中国的古都,这些城市在古代至今一直是著名的都城或者“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在中国,历代都城的选址都是有讲究的:那就是要有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来作为各行业的发展保证,所以一般位于平原或者盆地,不会有大的山脉,所以这样的地区才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
2、河南古代人文荟萃,为什么近现代名人很少,不及周边省份?
河南与陕西在古代都是华夏政治的核心区域,由于陕西关中地域小,所以定都关中的皇朝也将河南视为核心地带,例如隋唐两代就采用“两京制”,虽然长安是法定帝都,洛阳也承担了帝都的部分功能。政治与个人荣辱丶家族兴亡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天下人才、望族都纷纷前往政治核心地带扎地盘。河南自古就是政治核心地带,所以很多能人都选择定居河南:1,为了了解国政信息,
对于望族来说,掌握国家政策的走向,是至关重要的。倘若能提前了解政策信息,甚至能了解相关政策的背后深意,将会对家族丶个人的命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能人丶望族深入到政治核心地带后,若能闯出名望丶广交名流。那无异于获得了通往朝堂的“终南捷径”,3,望族兴旺,除了依靠对子弟的教育丶聚敛财富丶获取权力以外,与其他望族丶官宦、能人,进行联姻,也是十分必要。
在政治核心地带,进行联姻,不但方便,而且选择范围也很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古代的河南是政治核心地带,所以人文荟萃、能人辈出。自元朝开始,华夏政治核心地带迁至了京津冀地区,远离了河南,再加上华夏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偏移。因此无论是求官,还是求财,都与河南无关了,河南不仅失去了外力的加持,而且不少河南能人也离开了故土。
3、河南地缘格局,河南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河南的地缘格局:他是中原中的中原,中部中的中部说河南地理,必然绕不开——中原,这是一个很人文地理的词语,也是听起来很“诗与远方”的词语。而最早的“中原”一次,的确出自《诗》之中:“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诗经·小雅·小宛》)不过,这里的中原意思很简单:坦荡的原野,并非特制某一地区,
今天我们提到的中原,一般指的是“早期的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指范围一度成为华夏农耕王朝的代称。中原,或早期中国,其说法版本多有不同,但基本不超出黄土高原东南至华北平原的黄河中游地区,也正是此前文章中所说的“黄土金三角”地区——山西汾河谷地(临汾-运城盆地)、陕西渭河谷地(关中盆地)、河南伊洛河谷(河洛盆地、洛阳盆地),
对于中原,近、当代工具书这样解释:“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舒新城主编、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辞海》)注意,这里的河南,指的是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南地区,因为河南省是跨黄河的,“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辞源》)当然,以中原为中心的王朝版图扩大到哪里,就把“中国”、“中原”的范围扩大到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