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桃子也是一样的,如果在桃子生长过程当中过量的使用膨大素,那么桃子可能就会出现过度生长导致个头太大,虽然桃子长得大,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缺乏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桃子可能就会出现早熟的情况。而桃子早熟的情况,其实就和土豆空心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桃子看上去个头那么大,但是桃子的核却还没有变硬。
我记得以前我们农村的桃子壳都是非常硬的,因为小时候我们经常会用桃子的核磨成哨子,而在磨桃子的核的过程当中就非常的困难,因为它的核非常的坚硬,我们往往要磨很久的时间才能够看到他的核心。一般将桃子的和两边磨出一个小洞,将桃子核的心去掉,这样就成了一个哨子了。而现在的桃子核基本上都是没有变硬的,我们轻轻一掰就能够将它掰开。
今天买的桃子外表光鲜,却食之无味,请问是果农使用了催熟剂导致的吗?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现在我们这种植的果树,不管是桃树还是苹果树,都完全没有用催熟剂的必要,催熟剂用多了反而能起到反作用,得不偿失。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知道催熟剂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危害,再来了解一下为什么现在的一些桃子食之无味。催熟剂到底是什么我们平常所说的催熟剂,主要就是指的乙烯释放剂,这些是人工合成的能够释放乙烯的物质,常见的有乙烯利、乙烯硅、乙二膦酸等等,最常用的就是乙烯利,我们就以乙烯利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乙烯是一种植物内源激素,是植物激素中分子最小的,它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果树、籽粒成熟,作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够产生乙烯也有诱导花芽分化、促进发芽等作用。乙烯利在微酸的环境下能够缓慢的降解,释放出乙烯气体,它在施用后能够很好的被植物吸收,在作物的体内释放出乙烯,从而起到促进果实成熟、打破种子休眠、减少顶端优势的作用。
催熟剂的危害我们就以乙烯利为例,和其它生长调节剂一样,使用浓度极低,在果树上应用一般采用200mg/L的浓度,不同果树之间施用的浓度略有差异,在正常的施用下是安全的,也不会改变果实的风味。如果过量或者随意提高浓度,就很容易产生药害,造成大面积落果、减产,特别是在果树上,能够严重削弱树势,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再就是目前来说,我们这种植的果树极少施用乙烯利,尤其是题主所说的桃树,桃在成熟后很难储存,如果施用了乙烯利,造成果实提前成熟,很有可能来不及采摘就全变质了,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说作为果农不会那么去做的。桃子为什么会食之无味现在的很多水果在口感上确实比以前有所差距,要说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提前采摘刚才说了,桃子在成熟以后是很难存储的,为了方便运输储藏,一些果农就会提前采摘,这也不是由农民决定的,不提前采摘根本就卖不出去,也储存不住,这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现在普遍存在的,未完全成熟的桃子和熟透了的在口味上肯定有差距。
二、施肥不合理现在很多果农为了追求速效性,过量施用大化肥,有机肥施用太少,这对桃子的口感影响是很大的,以有机肥为主的以大化肥为主的桃子口感上绝对不一样。三、品种问题桃子的品种也是很多,不同品种之间的口感也有很大差异,现在确实有一些品种表面上看很好,但是口感却略有差异的品种,题主所说的额外表光鲜,食之无味,品种的差异也是有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