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亦有糟粕,如“三纲五常”,但更多情况是后人曲解先贤著述,还以此安身立命,这也造就了部分中国人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一是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二是中庸,无立场则不冲突。三是世故,左右逢源,沾沾自喜。四是畏权,谁掌握权力,就奉谁为老大。五是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六是功利,只看结果,不讲过程。——经济的影响。
《管子·牧民》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就是说,物质基础很大程度上影响精神文明。我上高中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每周一要从厂里坐公交车到学校,每次坐车都是一种恐怖的经历。有时候司机还没上车,公交车窗户先被人扒开了,有人要从窗户爬进去;车门一开,大家一拥而上,速度堪比博尔特。为什么?车太少,人太多,没座位意味着你要被挤成相片。
有一次代表家里去村子里参加亲戚婚宴,我是饿着肚子回来的。上道菜,十秒之内抢光;上盘瓜子,转瞬进了老太太们的衣服口袋。所以,物质匮乏的年代,人的自私、不守秩序、不讲规矩,都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再看现在。首先,从细节来看,国人的文明程度、个人修养普遍提高。公交上礼让老弱病残很常见,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会让多数人侧目,就是大街上问个路,也总会有人热情指点。
其次,扶危救困的行为被社会普遍认可。这从各种志愿者协会的出现可见一斑。第三,年轻一代的进取意识明显提高。这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倡导分不开。——发展阶段的影响。这几十年是中国急剧发展的几十年,国人思想、性格、行为的变化犹为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文革”造成的“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文明修养的提高,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互相猜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中华传统美德受到极大挑战。
八、九十年代,国家开始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那是个全民族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时代,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功利主义、逐利思想和全民浮躁。2000年以后,社会治理趋于规范,社会文明重新得到重视,大多数中国人在保持积极进取心的基础上,多了一些温和、从容、理性,更多人能够认真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总体上说,中国人的民族修养、行为、习惯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我们对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抱有了更高的期望。
有哪些明星天生适合演戏,给人一种为戏而生的感觉?
客观的说,没人是为戏而生,某一个人成了明星,出演了让观众普遍接受并喜爱的作品,让观众感觉是为戏而生是可以理解的。在世界电影史上,这样的人不胜枚举,可以说我们就是活在这些人的精神世界里,我最敬佩的表演大师国外的还是卓别林,他在少年时就加入剧团,用自己的精彩表演给人们带来欢笑,他的一生都是在表演中度过,可以说是真正为戏而生的人。
还有一位是玛丽莲·梦露,在生活上她不是一个完美的甚至可以说是残缺的人,但在演艺上,她创造了一个时代,全世界几乎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见过听过她那些著名的照片,那些形象已经成了一种特殊情感的表达,一种纯真性感的定格。在国内,也有这样一些明星演员,他(她)们用自己的热情激情甚至生命演绎着各种角色,把自己的一生融入到电影事业中,无私奉献青春和热血,像上世纪的上官云珠、于蓝、白杨、阮玲玉、胡蝶、秦怡、陈强等等等等,实在太多了。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读书成绩就好,真的有读书的料这种说法吗?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环境决定人生,环境决定命运,沒有天生的读书成绩好,沒有天生的读书料,只是人们不懂得改变学习者的环境来彻底提高读书的成绩,也就是说环境决定人的读书成绩,几十年的看风水经验早己证实了这一点儿,比如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并不好,为了提高读书成绩,可在他家找到文曲星的位置,也就是文昌位,让他住在此处,并在此放书桌学习,桌上养富贵竹四支,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成绩提高之快,超出想象。
有很多人说学习好的孩子是天生的,从小就知道努力上进!真的是这样吗?
非黑即白的思维在教育上,是很普遍存在的。我希望通过此问题的回答,澄清部分概念。天生的学习资质,乃至学习的习惯和毅力,确实有很大天生的成分。但是,后天的潜能提升,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从“可以努力的范畴”这个角度看,后天的素养提升,就是教育的全部内涵。因此,如果假定题目的逻辑是正确的,全社会几乎可以放弃对教育的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