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才会很快觉知杂念,并能做到放弃杂念,立即回到呼吸上来。比如念经,你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如果心有杂念,立马就会念错,就再也念不下去了,你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关注什么是自己的杂念;杂念又是怎样生起的等等,人心中的杂念远远要比杂草厉害得多,只想用一个方法就能除掉杂念,是不可能的。
1、如何做到心无杂念?
一个禅师临终最后一课一个禅师即将不久人世,弟子们围坐在他的周围,等待着师傅最后传授他们,人生最重要的真理。禅师闭着眼睛微笑着,突然他向弟子问道:怎样才能除掉杂草?弟子们都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人就说用铲子可以把杂草全部铲掉;有人说用火可以把杂草全部烧掉;有人说用石灰把杂草全部烧死。
还有人认为这些方法都不行,不能把杂草连根拔掉,要把杂草根全部挖掉,等等各种各样的方法。禅师听完后,只是微笑的点点头,说到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方法去除去杂草,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这个地方相聚。第二年这个时候,弟子们早早的来到这里。他们在一年时间,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不能除掉杂草,都想早点来听一听禅师的方法,可是禅师早已不在了。
他们所见的是,禅师的那块杂草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弟子们顿时领悟了,只有用有用庄稼替代杂草,也能除掉杂草。用正念代替杂念,才能除掉杂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心中的杂念远远要比杂草厉害得多,只想用一个方法就能除掉杂念,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心中培养正念,用正念来代替杂念,才能根除心中的杂念,你用再好、再有效的方法,能除掉只能是你认为的心中杂念。
但另一个新的杂念又会立即生起,你认清了再多的杂念,用在最有效的方法都是徒劳的。人的念头是永远不可能停止的,杂念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你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关注什么是自己的杂念;杂念又是怎样生起的等等。除掉心中杂念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正念来替代杂念,这个道理是永恒的,是绝对的,又是唯一的。正念需要长期的培养是不是有了正念,就不会再有杂念了?肯定不行,
就像,你在田里只撒下种子,不去维护管理,田里照样会生杂草,是一个道理。正念须要长期培养,只有强大的正念,正念常住,正念才能替代了杂念。培养正念的原理原则培养练习正念的方法有很多,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慎独自省;道家的修道;佛教的四万八千法门;还是现在西方流行的冥想,都是培养正念的练习。虽然方法不同,但其中的道理和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培养人的觉知能力,
用中国的老话就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比如念经,你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如果心有杂念,立马就会念错,就再也念不下去了,你马上就能意识到。这就是在训练你的觉知能力,同样打坐冥想关注呼吸。其根本也只是在培养你的觉知能力,刚开始,你无论怎样将注意力留在呼吸了上,杂念都会把你带离呼吸。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才会很快觉知杂念,并能做到放弃杂念,立即回到呼吸上来,
所有的练习方法都不外乎培养觉知力。所谓的方法不同,也就是觉知的参照物不同,经书和呼吸只是你觉知的参照物而已。经过长期的练习,掌握了这个方法的原理原则,然后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将正念作为你人生旅途的参照物。就像驾驶汽车,道路中的车道线一样,时时提起你的注意力,你才不会偏离方向,才能到达你的目的地。正念必须是要有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坚定的用一生去为之奋斗的目标,
2、佛教念经时为何要敲木鱼?
亦文亦物谈古迹艺术:僧人为啥喜欢敲木鱼?它最初从何而来?(感谢邀请,本文约1013字,阅读需时4分钟)木鱼,寺院中非常易见的打击乐器,中间镂空,通体木头雕刻,用于僧尼念经、化缘、拜忏时的响器。所谓“响器”,无非是起个提醒作用,大多数人认为是警示僧众昼夜不息,勤奋精进修行之意,木鱼的最初产生年代没人能说清,它原为佛教“梵吹”的伴奏乐器,明代开始走入宫廷音乐、南方昆曲;清代流行于大江南北,用于戏剧、曲艺、器乐合奏和宗教音乐等多种场合,广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