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会觉得,“立冬”这天如果天晴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当年的冬天会以晴好天气居多,比较温暖。在古代,普通老百姓大多是吃不饱穿不暖,茅屋草舍更是四面透风。一到冬季,严寒难挡,又无钱添置衣物棉被,无钱购买取暖工具,无钱修补漏风漏雨的土屋,冬季越冷,百姓越难捱过去,被冻病、冻死的不在少数。所以,从生活角角度来说,老百姓当然是希望冬季越暖和越好,白天晒晒太阳,晚上不至于太冷,这样,穷苦人家就能熬过去了。
不过,我们现在也都明白了,单以“立冬”这天的天气状况,是不能来决定之后的天气变化的。“立冬晴,养穷人”这句俗语,无非是寄托着老百姓们面对自然环境束手无策时的一种美好期盼罢了。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光照,气温,地面的水源,植被等等,同时还会受人类的影响,比如污染等。而且现在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改变,即使是古人们总结所得的大概率的天气特征,到现如今也不一定适用了。
立冬晴,也未必能养穷人虽说冬季晴暖,有助于百姓舒适过冬。但是,换个角度,从农事上来说,冬季过于晴好,未必就是件好事了。因为冬季晴天多,温度高,就会形成“暖冬”。从气象学上来定义,暖冬就是当年某个区域整个冬季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0.5度。暖冬天气,气温普遍偏高,雨雪天气极少。如此一来,一是温度不够低,不能冻死潜伏在土壤中的虫卵和病菌,等到来年,就会大肆祸害庄稼;二是雨水较少,越冬作物会缺乏水分,长势不良。
待到来年开春,因为没有积雪融化成水,也不利农作物的返青和生长;三是冬季过于温暖,很有可能待到春天却有寒潮杀回,形成“倒春寒”,给农作物以致命打击。因为“暖冬”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就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粮食欠收,农民生活更加困苦。所以,冬季到底是暖和好,还是寒冷好,对于在土里讨生活的农民来说,真的是件很矛盾的事。
正如杜甫在《卖炭翁》中所写“心忧炭贱愿天寒”,那个可怜的卖炭翁,明明已经衣不蔽体,冻到僵硬了,可还是希望天气能够再冷些、再冷些,就为了能将炭多卖几个钱。正所谓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该凉不凉,来年卖房。”农人们又何尝不是这种心态呢??点右上角“关注”,看陌上花每日给您带来各种农村趣闻杂谈和农事资讯。
农村俗语“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是什么意思?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这是农民们收菜的农谚。还没等霜降呢,村里的农民们就开始在自家小菜园里拔仨俩萝卜回来尝新鲜了,现在的萝卜已经开始清脆甘甜了。霜降是是农民收萝卜的日子,萝卜是靠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养分促进根系生长,但一旦霜降后,叶子会被霜打坏,枯萎,萝卜也会随之停止生长。霜降收萝卜是我们农民必做的事情,因为此时的萝卜叶子很有食用价值,萝卜樱处理出来也是一种很好的菜。
大白菜相比萝卜就不着急了,它的外面包裹的叶子不怕霜打,因为白菜是从心里往外长,只要白菜心一直长,不着急收菜。但立冬时就得收白菜了,白菜虽然不怕霜打,但它怕冷冻,冻透了的的菜不好储存,所以立冬是收白菜的季节。小雪时所有蔬菜都回来,那就是要下雪了,天很冷了,比较耐冻的各种菜也要收回来了,不然一场雪捂下来,菜就真的留在雪地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