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中伏都是20天,也有中伏是10天的。今年中伏有两个庚日组成,分别是庚辰日庚寅日,一个庚日10天,两个庚日就是20天,常识中,三伏天中的初伏只有10天,末伏也只有10天,但是中伏的天数就不是固定了,中伏有10天和20天之分,具体什么样的情形是多少天那是有严格规定的。
1、最热在中伏”今年中伏有多少天?为啥中伏这么热?
三伏天是我们夏季永远发怵的日子,三伏天的热是我们心中迈不过去的一个坎,2021年已经过半,炎热夏季已经悄无声息的到来,这也意味着三伏天也要来了。三伏天我们知道是天气炎热非常集中的时候,俗语有句话这样说“三伏里酷热,最热在中伏”,这说明中伏才是一年中气温最炎热的时候,今年的中伏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共有多少天呢?为什么中伏会这么热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些,
三伏天是指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伏天的总称,其实,每个单独伏天是独立的,并且每个伏天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常识中,三伏天中的初伏只有10天,末伏也只有10天,但是中伏的天数就不是固定了,中伏有10天和20天之分,具体什么样的情形是多少天那是有严格规定的,初伏入伏时间以“夏至三伏数头伏”的方法,即,只要我们知道夏至节气,并且找到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并且是第三个庚日的10天时间,每年的夏至节气时间不一样,庚日具体时间也是不同的,所以每年的入伏时间不一样的。
今年的夏至节气在6月21号,第三个庚日在7月11号,所以初伏时间在7月11号至7月20号共10天,末伏时间是指从的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也是十天时间。今年末伏时间是8月10号至19号共10天,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每年都都一样,不会改变的。但是中伏不一样,有10天和20天之分,对于中伏多少天也是有规定的:夏至到立秋这期间有五个庚日,中伏有20天,夏至到立秋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
今年夏至之后到立秋共有五个庚日,第一个庚日在6月21号,第二个庚日在7月1号,第三个庚日在7月11号,第四个庚日在7月21号,第五个庚日在7月31号,所以今年的中伏有20天,时间从7月21号至8月9号,为什么说“最热在中伏”呢?中伏时间从7月21号开始到8月9号,这段时间正是大暑节气(7月22号)到立秋节气(8月7号)之间,一般来说大暑节气比小暑节气要热很多,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说明大暑是真的热天带来的时候,立秋节气则是秋季来临的时候,气温慢慢下降,所以我们说中伏刚好在大暑和立秋节气之间,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所以这个中伏时间天气最热。
2、入中伏,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有啥预兆?
入中伏,老人说今年是“秋包伏,母伏头”,有啥预兆?今天入中伏,中国传统的三伏天,到了今天就正式进入了“上蒸下煮”的日子,此时,江淮地区进入伏旱期,干旱少雨,全年大部分雨水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倾泻在河南、河北等华北地区。每年的立秋一般都是在三伏天的中伏里,从气温上看,立秋的温度和小暑、大暑的温度差不多,而不是到了立秋温度就降下来了,
所以,立秋的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的,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天气凉快了,就要担心台风可能要来了。有人说大暑节气里热点好,有人说凉快点好,那么到底是热好还是凉爽好呢?我们看看古人留下的农谚是咋说的!农谚说“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按古人的总结,如果大暑节气的炎热程度不够,那么到了立秋之后还要热上一段时间,这是从感受上来说,按古人的经验,如果大暑不炎热对庄稼的生长也是有影响的,有“大暑不暑,五谷不谷”的说法。
从这两句农谚来看,大暑节气里温度高还是有利于丰收的,其实,到了立秋温度并没有下降,那么为什么古人把温度和小暑大暑差不多的这段时间叫立秋呢?主要是因为古人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古人认为,到了立秋,温度虽然仍然炎热,但是不再向上了,而是有了向下的趋势。提醒人们再坚持一下,天气就凉爽了,那么什么时候凉爽呢?到了“入秋”天气就凉爽了,但我们要明白“入秋”和“立秋”并不是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