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在清明前的一天或者是两天,这两天要禁止烧火,吃冷的食物,然后再扫墓祭祀,甚至还有巫术,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寒食节的特殊景观啊唐宋之后清明才兼具节日和时令的双重意义,寒食节与清明合二为一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
1、扫墓为什么在清明?
答,对于清明扫墓,我自己的想法是,既然古时留下了这个节日,我们就更应珍惜和尊重。由其是当年我父亲去世后,他给我留下了今生无法抹平的伤痛,因为那时我还少小,而记忆却是深刻,虽当年无法孝敬父亲,但他去世后,我们做儿子的最起码应该在,父亲的坟前烧把纸,以至记念父亲生前的点滴,总还是该做的事情,一五年,我母去世后,又和我父亲合葬在一起,就更加重了我每年回乡的思情,因为,那里埋葬着我的父母双亲,他(她)们在世时,为我们吃尽了人间的各种酸苦,并累死累活,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就这种情况,我们做儿子的,莫非都不该为父母烧把纸?扫扫墓?人活一世,敬重父母双亲,那就是尊重自己,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子女,如果你连这点常识都无有概念,那真是枉活一世!白披一张人皮!。
2、你们知道为什么清明扫墓要在清明节前完成?而冬至扫墓要在节日之后呢?
谢谢邀请,题主所说的是三个时段的事情。第一个时段清明扫墓,所有祭祀仪式必须在清明节前或清明节当天,如果过了清明节就不能扫墓了。这是古往今来不成文的规律,当然,如果去世的亲人是在清明节前去世,到清明节前没有过“七”的,可以去祭祀。第二个时段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民间通常所说的“鬼节”,这一点各地风俗不同,南方是不上坟的,只是在家里摆点祭祀食品、烧点纸钱就行,在东北西北一些地方也有上坟祭祀的。
现在情况不同了,无论是清明节还是农历七月十五,许多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回去,就买点纸钱,找一个十字路口烧掉就算有了个交代(这种行为污染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不值得提倡),第三个时段是春节来临,一般家庭都会祭奠祖宗一下,磕头烧纸,祈祷去世的先人保佑活着的人一生平安。这种方式在南方也是不需要去坟上的,而在北方仍然有到坟上祭祀的习惯,
3、清明节祭祖扫墓是在什么朝代兴起的?邀回答?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什么朝代兴起的呢?这得从清明节还不是节日的时候说起清明节最早只是时令节气,而寒食节才是祭祀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是传承到现在的民俗节日中,惟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是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的107天,春风后的15天,公历的4月5日左右,《淮南子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在汉魏以前清明主要指自然节气,它是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的一般节令。而祭祀活动,主要是古代另一个民俗节日寒食节的活动,寒食节是在清明前的一天或者是两天,这两天要禁止烧火,吃冷的食物,然后再扫墓祭祀,甚至还有巫术,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寒食节的特殊景观啊唐宋之后清明才兼具节日和时令的双重意义,寒食节与清明合二为一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
民间逐渐将寒食节的节俗内容与清明合而为一,对于祖先的祭祀中国人向来十分的重视,当时尚无墓祭的礼俗,要祭祀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为“尸”的神主在宗庙祭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才变得比较主流,根据《孟子》记述的一则笑话说齐国有一个无所事事又颇好脸面的穷人,他每次外出,经常吃饱喝醉后再回家,还声称自己又很多富贵的朋友,对他的妻子也颐指气使,他的妻子作为很了解他底细的人就很纳闷,于是就跟踪他,看看丈夫是不是经常出入富贵人家,最后发现她的丈夫其实是在墓地里乞讨得来的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