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古代,农民根据他们种庄稼的经验,划分出了24个节气,完全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现代人看24个节气,有时候是搞不懂里面含义的。其实,跟一老农民打听,他就可以跟你细说分明,什么时候收获,什么时候播种,其中要注意什么,要防备什么,要准备什么,在24个节气中,都有详细的安排。
24节气怎么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和由此而引起的地面气候变化而确定的。人们把黄道分为二十四段,确定由春分点黄经零度开始,太阳每运行15度,便是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丶白露、秋分、寒露丶霜降、立冬、小雪、大雪丶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丶廿一,下半年来八丶廿三。“(最后两句是用来推算节气日期的。)一般来说,公历上半年的各节气,都在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左右;而下半年则在八日和二十三日左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中特有的,远在秦汉年间就已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依据,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反映寒冷暑热的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规律来确定的,而与月亮的运动没有关系,所以节气实际上属于阳历范畴。然而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节气是阴历。其实你只要注意一下节气在阳历和阴历的日期,就不难看出:各个节气在阴历里的日期变动很大,而在阳历中差不多都有固定的日期,前后相差不会超过一二天。
为什么四季叫春夏秋冬,不叫其他名字?有什么由来?
为什么四季叫春、夏、秋、冬?我认为这主要与农民有关,因为农民耕种与收获,还有耕耘期间的作物护理、除草、松土、播种、施肥、杀虫、剪枝、嫁接……等等。都要选一个合适的季节,作物才长的茂盛,才有收成,过了季节才耕耘的作物,收成会大大减少,所以农民把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四季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春季应该种什么?夏季应该做什么?秋、冬又收获什么?他们都铭记在心,不会错过最佳时期,自然界一切生物在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关于春、夏、秋、冬的由来,我就不太清楚了。大概意思:春、夏、秋、冬是指地球一年的四季,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而产生的结果,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正常规律:春暖、夏热、秋燥、冬寒。春农历一、二、三月(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春季气候特点为温暖潮湿,当春回大地之时,自然界阳光开始生发,万物复苏,带来了生气勃发,欣欣向荣的景色,一切生物迅速的生长起来,是播种的好季节。
夏农历四、五、六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气候炎热,是一个酷暑蒸人的季节,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白昼比黑夜长。夏天的乡村,晚饭后人们喜欢在大树下乘凉、聊天,城里人就躲在空调房里不想出门。秋农历七、八、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常以“秋高气爽”,“风高物燥”来形容。
秋季是一个金风送爽,气候宜人的季节。人们刚刚度过了炎热的盛夏,当凉风吹来的时候,感到头脑清醒、精神振奋。也是收获作物的季节。冬农历十、十一、十二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黑夜比白昼长,气候寒冷,万物生机潜伏闭藏,此时天寒地冻,万物凋零,一派萧条零落的景象。
中国有二十四节气,请问春夏秋冬四季是我们发明的还是外来品?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 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