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节气当前的准确性,是明末清初来自西方天文学的贡献。比如中国的农历是非常重视冬至的,在过去几千年里,农历节气的准确性一直在提高,但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下,总有无法消除、且不知道原因的明显误差存在,令天文学者们极为烦恼又无可奈何,从冬至的时刻开始,每过一份就是一个节气。
1、中国农历的24个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解释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冬季的开始。
2、为什么农历节气这么准?
农历节气当前的准确性,是明末清初来自西方天文学的贡献,在过去几千年里,农历节气的准确性一直在提高,但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下,总有无法消除、且不知道原因的明显误差存在,令天文学者们极为烦恼又无可奈何。我们的节气实际上是根据太阳的运行来定义的,最典型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是最容易辨识出来的,产生也最早,是我们把握太阳运行所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当然这些现象,并不仅仅是中国的节气,它们也是全世界每个民族研究,天文历法研究日运行的时候所必须要掌握的认识,比如中国的农历是非常重视冬至的。冬至太阳运行到最南方,开始向北方回归,它实际上是被定为24节气的第一个,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基准。“冬至一阳生”说的是一场就是太阳的中午高度从最低点,向北方高处回归,
我们现在知道地球围着太阳的运行,实际上是一个椭圆轨道,这也就意味着它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当然这个椭圆轨道是非常接近圆形的,没有非常精确的数学工具,还很难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说按照24节气的定义他们在太阳运行的轨迹上,是很难精确把握的,中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采用了一种近似的方法,也就是把一年365.2425天这个时间做了24等分。
从冬至的时刻开始,每过一份就是一个节气,当然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最初人们也不知道这里存在一些误差。尤其尴尬的是,即使冬至的时间算的是非常准确的,其他节气的计算结果实际上都有存在系统的误差,跟它们最初的定义并不符合(也就是并不符合产生它们的天文现象)。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提高,慢慢的人们知道了,这里是有误差的,
但是在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框架下,(比如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比如依靠数值计算的数学方法,可以说是代数法,而不是几何模型),对这些误差是束手无策的。所以尽管中国传统天文学家们很早就知道了这些误差的存在,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计算更精确的数值,这就一直要等到明朝晚期,徐光启在西洋传教士的帮助下,几乎全面的进了西方天文学。
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他帮助中国天文学对24节气的定义进行了调整,从对回归年长度的时间平均变成了把太阳的轨迹,也就是黄道的长度进行24等份。按照黄道坐标经度来说,就是把一个圆形的,360度平均分成了24份,每过15度就是一个节气,这也就是我们在手机短信或者网页上经常看到的科普里面所讲的24节气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