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了什么主意呢?临近八月十五时,大街小巷都是化妆成商人的士兵,每人抱着一箩筐月饼沿街叫卖。到了中秋之夜,各家各户都在院里摆上月饼、瓜果祭月,鞑子见有好东西吃喝,也会凑过来大吃大喝。分食月饼时,会发现月饼里有张绵条,为了便于发现,事先染成青红两色,上面都写有“请在今夜子时杀死住在你家的鞑子兵”。鞑子不识汉字,看了后会问道:“这是啥玩艺儿?”就会回答他这是饼芯子。
到了子时,有的鞑子早已入睡,有的虽在饮酒,但也毫无防备。这时,各家各户纷纷拿着木棍、绳索、农具等,或者对着住在自家的鞑子脑袋上猛击,或者挽好绳套往鞑子脖子上一套,这些平日作威作福的家伙便一命呜呼了。天亮时,大家在大街上互相打听,倘若偶尔一家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杀死鞑子,大家便一齐拥向这户,众人合力惩治一个没有防备的鞑子,轻而易举地就把他了结了。
于是大家弹冠相庆,而月饼里的青丝红线,也随之流传了下来。三,这一说法是真是假,史书有明确记载吗?元末的暴政,引起广大农民、包括朱元璋、刘福通、陈友谅等的奋起反抗,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在元代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中,详细描述了蒙元士兵对苏州一带百姓的虐行:“北兵之祸,杀戮无人埋,甚至缚幼童于高杆,以射中其窍者赌羊酒。
城乡遍设甲主,拏人妻女,有志者,率皆自裁。欲两全者,竟出下策为舟妓,以舟妓不设甲主,舟妓不辱身云。”可以看出这些北兵丧失人伦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把幼童绑到高处,射箭取乐。派往各处的“甲主”,对于看上的女子随意凌辱,以致一些女子被迫屈身为妓。另外,《元史》及其它史料也有士兵对百姓泯灭人性的摧残、凌辱有所描述,所以蒙元士兵对江南百姓的残暴统治,是不争的事实。
但关于“月圆杀鞑子”一说,史书并无任何记载,所以我个人认为无据可考,只是人们出于对鞑子的痛恨,口口相传所形成的美好向往吧!后记纵观史上各个时代,欲成大事者莫不借谶语和各种人为的”吉兆”来树立身份的正统、奠定自己的地位。比如陈胜起义时派人模仿狐狸叫出“大楚兴,陈胜王”。刘邦为自己编造了一个“斩白蛇”之典等等,无不都有自我炒作之嫌。
“八月十五杀鞑子”也是如此!元末群雄纷争,仅江南一带,在朱元璋独当一面时便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北有蒙元士兵,形势险恶。合理借用谶语或各种“预兆”,是谁能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便捷路径,在民间提出这种口号,纵使不能将鞑子杀掉,但至少增强了民众对鞑子的仇恨心理,也让蒙元士兵感到四面楚歌,使他们军心涣散。
所以说,聪明的朱元璋,及时利用民众对鞑子的仇恨心理,杜撰出这样一个口号来,也未可知。至于月饼里的青红丝,原本是古代宫廷和贵族食品中的调剂品和点缀物,是由青杏蜜饯和玫瑰蜜饯做成的。沿袭到了后期,青红丝也只是冬瓜、萝卜、橘子皮等通过加工上色,而正宗的杏丝玫瑰丝,已很少见了。但无风不起浪,正是一些北兵的暴行引起了民众的愤恨,才有了“月圆杀鞑子”的内心渴望,也就产生了青丝红丝的美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