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了明朝“属羊不吉”才会大行其道,后来也就有了“十羊九不全”的说法。结语综上所述,根据民间传言和书籍记载,“十羊九不全”大致可以确定产生于明朝,而其产生诱因可以大致追溯到宋朝的相术。不过无论是哪个历史时期,“十羊九不全”的说法都是迷信不实的,大家大可不必以此论事。大家如果有更多相关依据或补充解释,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是真的吗?有历史可以考证吗?具体的内容是什么?
好的,我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提一下八月十五必备的食品——月饼。我小的时候,月饼可是非常难以吃到的好东西,想吃到月饼,得有几个前提:首先家境要宽裕,能买得起月饼。其次得等到中秋之夜,父母或祖父母在院里摆好桌子,桌上放些祭品,长辈磕头祭祀之后,再把“月姥姥”或“天帝”吃剩下的月饼拿刀切开,视人数多少而分食。
我家兄弟们多,小时候每次总是一个月饼(当年都是半斤的大个月饼)切成四块,抢到了其中一块后,我总要先在鼻子下闻闻,再拿到灯光下欣赏一番,最后才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嚼慢咽。而每年吃到的月饼虽然不同,但里面都有青丝和红丝,酸酸甜甜的,特别好吃,所以我对青红丝格外留意。曾经问过大人,这月饼馅里的美食到底是什么做的,又为啥是青色红色夹杂着呢?大人没给出答案。
年龄大了后,听到好些人说,月饼里的青红丝,是因元朝末年“八月十五杀鞑子”而流传下来的。一,元末的残暴统治。大家都知道,元朝是由蒙古人靠武力建起的,被汉人称为“鞑子”。蒙人视汉人为下等人种,向来随意摆布。有些汉人便主动反抗,跟踪独自出行的鞑子到某个僻静之地偷偷杀死。甚至采取了被动的反抗,就是生子不养。元惠宗末年,为了对百姓进行控制,防止串联和反抗,便出台了一项政策:派一些士兵居住到各家各户,没收这家的各种铁器,监视百姓的一举一动。
这些分派下来的鞑子兵,都是没有文化的职业军人,住到了谁家,就成了这家的“祖宗”,吃要好,穿要好,玩乐当然免不了。只要看中了这家的媳妇、闺女,就得任由他奸淫,稍有反抗,轻者被暴打一顿,重者全家丧命。更令人可气的是,谁家要是娶媳妇,必须先交由鞑子过目,新娘子如果被他看中了,那么洞房和新娘子就都属于鞑子了。
对此,百姓们恨不得把鞑子碎尸万段。在这种毫无法度的政策下,遇到这些毫无人性的鞑子,百姓们的生活暗无天日,纷纷揭竿起义,朱元璋就是这个时候参加义军的。二,妙计除鞑子。怎么办呢?是这样忍气吞声地将就下去,还是团结起来,想个办法惩治一下鞑子呢?这时刘伯温出了个主意:大家都对鞑子恨之入骨,不如借民众之手除掉他们,一来百姓能免遭鞑子之辱,二来可以帮义军扫除障碍,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