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前汉书》记载:“时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名,汉必加厚赏。单于从之。”也就是说,他不但在中原推广单字名,还派遣使者到匈奴,建议单于在匈奴也推广。当时匈奴势力微小,于是单于上书称臣,并把自己的名字“囊知牙斯”改为了单字的“知”以示对王莽的尊重。鉴于王莽的禁止双名政策,三国时期的人物大多也都是单字名。
在《三国演义》中,存在的双字名则各自有着不同的原因。而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出现了南蛮的俄何烧戈、董荼那等少数民族音译名,不过,南蛮的部落拥有自己的语言,所以笔者此处不把他们当作双字名人物。刘备曾经受国舅董承之托,领受了密谋诛杀曹操、兴复汉室的“衣带诏”。而一同计划此事的人中,就有名叫王子服的大臣。不过,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
”可见,王子服的原名其实是王服,王子服一名应当是罗贯中的谬误。和王子服类似的,还有在张绣降而复叛中杀死典韦的胡车儿,此处的“胡”应当是代表少数民族出身的用语,车儿则是少数民族名的音译。在吕蒙袭杀关羽的过程中,向东吴投降的傅士仁,在史书中也是“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可见傅是罗贯中添加的,他本名就叫士仁。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名字为什么都是两个字的而且没重复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几乎全是单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实这种潮流从西汉灭亡一直持续到五胡乱华,当时的中国人都热衷于起单名。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1、先秦以来,流行单名,但不排斥双名。数数先秦各代的统治者,就不难发现人们喜欢单名。但双名的也不少。2、孔子在修订春秋时,说到“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然后《公羊传》为这句话作注时说“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
”意思是仲孙忌本来叫仲孙何忌,为何孔子写成了仲孙忌呢?是因为孔子讥讽他名为双字,所以故意省去一个何字,成为单字。双名是不符合礼法的。其实双名在当时也是符合礼法的,公羊传这么说有点牵强,我估计是孔子无意漏掉了一个字罢了。但孔圣人的这么随意的失误,就被后人理解成为孔子不喜欢双名了。3、到了穿越大师这里了。
王莽建立新朝,进行“托古改制”,从先秦时代文化为自己的改革寻找灵感。王莽改了很多,其中包括名字。比如他把叫了几百年的匈奴单于改成了“降奴服于”,把匈奴改为“恭奴”;他又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不知道他是想故意挑起战争还是心血来潮,反正双方因此打了起来。4、都给少数民族改名字了,当然少不了新朝子民。王莽的长孙叫王宗,估计是想当皇帝憋不住了,在家里偷偷的准备了玉玺、龙袍等僭越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