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分析,解释了东汉之前由于礼教约束,单名比较流行,而东汉三国时期以为法令限制,单名特别流行的现象,那么为何三国时期人物的字都是两个字呢?按照礼制,通常人名只有一个字,而字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两个字,并无限制,春秋至两汉是这样,单字(一个字的字)的有:李耳字聃、屈平字原、项籍、陈胜字涉等等,是不是有点不习惯,平常我们都会说屈原、项羽等,以字相称表示尊敬,单字时往往会把姓带上,直接说原、羽等好像不太习惯,而重复较多。
三国人物为什么名单字,字双字?
中国的姓名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说得清楚的,我本人学识有限,仅以本文粗略探讨三国时期人物姓名单名双字的现象,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指正。中国人对取名非常郑重,取名和取字都要经过复杂而繁琐的仪式。《礼记• 檀弓》:“幼名, 冠字。”即在小孩出生之后三个月时举行仪式取名,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的时候举行冠礼,冠而字之,取了字才算正式成人。
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风操》记载: “古者名以正体, 字以表德。”字是名的补充和说明,《礼记· 曲礼上》: “ 男子二十冠而字, 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古人对人的名字是非常尊敬的,直呼其名是非常不尊重人的做法,取字是为了敬名避名,既然是避讳,则名和字往往字不相同,但意义接近或关联,比如诸葛亮字孔明,张飞字翼德,杜甫字子美,甫为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当然也有例外:双名双字且名字相同,此风起于晋宋,比如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字德宗,齐梁时期的王僧孺,字僧孺。还有一种是单名单字且名字相同,如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儿子田绪,字绪。这是非常少见的。南北朝以前,单名(即一个字的名)占绝对优势,往往是单名双字,双名(即两个字的名)不仅少见,而且被认为是非礼的。《公羊传• 哀公十三年》记载: “ 晋魏多帅师侵魏, 此言魏曼多也,易谓之晋魏多? 讥二名, 二名非礼也。
”晋国的魏多带领军队伐魏,魏多是魏襄子,名叫魏曼多,人们嘲讽他的名有两个字,不叫全名,而叫他魏多。南北朝以后,双名开始增多,到了宋朝,双名超过单名,双名越来越流行。以上分析可以解释,三国时期著名历史人物单名流行的现象虽然和王莽有关,但是王莽之前亦是单名流行,因为双名仅仅是不合礼数,并未强制规定不能取双名;而因为王莽的原因,东汉三国这300年的历史单名特别流行,几乎没有见过两个字的名,这是因为法令的强制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