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和福禄谐音,有集福的寓意,民俗传统认葫芦吉祥而避邪气。清代诗人李静山诗赋市井人家的端午生活,应该“中正”这一天象才是“端午”的本义,古人为了祭拜“飞龙在天”,就把“端午”这天定为一个节日,叫了“端午节”,“端午”这一天就是用来祭拜龙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名字的来源,也是它的本义。
1、你们家乡在端午都有什么习俗?
我们这端午节这天人们起早三三两两的去山上采艾蒿和杏树枝,回来将事先买的彩色葫芦拴在杏树技上插在大门上,这就是端午节家家户户大门上都插杏树枝挂彩色葫芦。大街小巷挂满五彩葫芦,非常喜庆,葫芦和福禄谐音,有集福的寓意,民俗传统认葫芦吉祥而避邪气。葫芦的s形象太极阴阳分界线有避凶消灾,人丁兴旺,家族兴盛的意思,
传说有一孝子和老娘赶集,老娘累了,孝子就背着老娘,一群土匪,正准备进村抢东西,被孝子的行为感动,匪首就让手下给孝子一葫芦,说五月五日挂在大门上可免灾保你家庭平安,孝子回去告诉了左邻右舍,果然挂葫芦的村民都平安无事,自此每到五月五日便有了这个挂葫芦的习俗。还有端午节早上给儿童手脖系五彩线的习俗,男左女右,
五色象征五行,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五方神圣,保孩子平安长寿健康成长。儿童手脖或脚脖的五彩线不可以随便弄断丢弃,要在下雨天丢入河里顺水冲走,寓意带走一切灾祸,孩子自此平安快乐成长,端午节早上用新采的艾叶泡水洗脸的习俗,具说可以用艾叶的香气驱蚊子、虫蚁、蠓虫、去野外不会被蚊虫叮咬。再就是吃粽子,鸡蛋,雄黄酒撒院子周围具说可以驱蛇进院,
2、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说起端午节,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知道,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不然,题主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了,这个问答题的关键词是“端午节”极其“来源”与“习俗”,而这里面的关键词又是“端午”。读者不禁会问:“端午”怎么会成了这个节日?“端午节”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又有哪些习俗呢?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解读如下:一、“端午”的本义,
“端”字本义是“正”,也有“初”义,而“午”字的本义是“中”。午时就是正中之正即“中正”,“端午”就是“中正”。“中正”属于纪元通用的天干地支,其中仲夏的午月午日是飞龙在天,是龙星,正处在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的位置,又“得中”,又“得正”,这是天象,古人认为“端午”这天是“中正”之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
应该说,“中正”这一天象才是“端午”的本义。二、“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的端午日,是天象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的龙星,处于全年365天最“正中”的位置,被称之为“飞龙在天”,这一“飞龙在天”就成了“端午节”的来源。这一说,涵盖了古老天象中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学等各个方面,具有高深而丰厚的文化内蕴,
古人为了祭拜“飞龙在天”,就把“端午”这天定为一个节日,叫了“端午节”,“端午”这一天就是用来祭拜龙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名字的来源,也是它的本义:古人对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三、“端午节”的引申义,“端午节”本来是古人创建的一个节日。其本义是对“飞龙在天”的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后演变成膜拜祭祀龙祖(龙图腾)、祈福驱邪的人文节日,
到了战国时期,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内容,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因他是在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自尽的,从此,人们亦将“端午节”这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后来,又增添了些纪念内容,如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等,也就是说,从“端午节”崇拜“飞龙在天”龙星的自然天象文化,到择吉日祭祀膜拜龙祖、祈福驱邪、再增添对历史人物屈原等人的纪念等等的人文文化,使“端午节”内容与意义引申、演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
四、“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从自然文化演化为人文文化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例如先是龙舟竞渡,后是划龙船和吃粽子等等,以前,在端午节这天,南方在江河中举行盛大的祭图腾活动,在水面上,人们手敲着鼓,挥着旗,把独木舟排成龙形竞渡,共同祭拜龙神,就这样,逐渐地形成了南方龙舟竞赛的习俗,每当端午节这天,南方就会举行划船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