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曹操虽遭此惨败,却仍雄心依旧,待时应变。曹操有着败不馁,胜不骄的灼见。换句话说:"没有过不了的坎"。 曹操个性里还有更优秀的东西,曹操不会迂勇迂强,他懂得申时度势、能屈能伸又不拘小节,曹操对赢的认识根本不会在乎用什么方式,通过怎样的过程,他觉得赢就是赢,胜者为王才是真的。
就如曹操自我解嘲:"我从来不会在乎世人怎样看我,我永远是我~"曹操这种彰显自我,不惧艰难困苦的刚毅乐观性格,也应该是其能成就大业的原因之一。他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可从他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中可见,这已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激励人生的进取。
在困难时期,曹操能激流勇进,积极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人生情操。 曹操的唯才是举。据有人统计,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臣、重要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102人。这些人之所以能死心塌地辅佐曹操成就一代霸业,除了曹操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能耐,更有爱惜良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胸怀。
曹操大多时候都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用的人才政策。曹操用人不像袁绍"非海内知名而用",而是"只要是有治国用兵之才"就用,哪怕其不仁不孝,有甚多缺陷。并不是曹操不看人才的道德品质,而是自信自己善于用人,知道要如何去用那些有缺点的人。
再加之曹操骨子里存着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难免颠覆封建礼教中迂腐不堪的东西,其独到的用人见解,堪称一绝。 曹操超凡的文学天赋。曹操有极高的文学修养,虽与他自小饱读圣贤诗书礼有关,《魏书》记载,太祖御敌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一生留下来的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等不朽诗篇,他的作品大多气魄雄伟,慷慨激昂,内容涉及生命诠释,政治抱负,现实理想,忧国怜民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思索等等,皆为传世佳作。
其中《短歌行》二首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更是脍炙人口,也是我所最喜欢的古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