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叫仁丹胡,其实咱们对胡子的讲究绝不是它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可比的,鼻子下面的叫做胡子,嘴唇下面的叫做须,耳朵下面两脸颊处的叫做髯。这种仁丹胡,应该是这种胡子的变种,其实日本的大多数风俗建筑等等大多来自我国,尤其是唐代日本派遣了很多的遣唐使,来唐朝学习文化甚至做官,日本还有很多的唐代风格的建筑,榻榻米,木屐,跪坐,其实都是我们唐代生活方式,我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还见过那种木屐,木头底的人字拖一走路呱哒呱哒的响。
1、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男性,留胡须的比较少,是什么原因呢?
古人有句话,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古人认为胡子是力量和男子汉的象征,我们看一下古人的画像,留胡子的男人还是蛮多的。为什么现在留胡子的反而少了呢?我从女生视角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时代发展的需要,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很多“洋玩意”进入国内,剃须刀就是其中一种,剃胡子变得很方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留胡子了。
显老,留胡须看起来年龄瞬间大十岁,没有哪个男人希望被人叫老男人吧?邋遢。很多男生说留胡子看起来像流浪汉,吸灰尘。浓密的胡须会吸很多灰尘,感觉嘴巴脏脏的,懒得打理。打游戏的时间都不够,更不用说打理胡子了伴侣不喜欢,亲吻的时候会把对方扎得很痒或者很难受。抽烟的时候怕把胡须点着家里风俗,有些地方只准长辈留,晚辈不能留。
2、为什么叫胡须,跟胡人有关系吗?
1、我们嘴上的毛发,绝不仅胡这一个字!还有髯、髭、须等很多种法,“关羽美髯公”总知道吧?“溜须拍马”多常见,“溜胡拍马”没见过吧?2、没必要一定把“鬍”字的来源,尤其偏旁“髟”字,和胡人联系在一起,1、初识“髟”字部(biāo)(胡的繁体字,与偏旁)分析汉字,不能光看简体;胡的繁体是鬍,貌似和胡人有关,但它的部首是十画的“髟”字部(biāo),可一点和胡人没关系。
远古单字为词,管胡须只叫“须”,比如须发皆白,溜须拍马,没听说“溜胡拍马”的,所以,中古以前的须字,和胡人没关系;倒是中古以后,双音词开始多起来,胡须才成了连用词,2、深入“髟”字部。古人比今天人爱惜毛发,成年男子要束发,女孩要行笄礼,没这一步,你就是披头散发的夷狄,所以,以髟字为部首的繁体字非常多,有70个之多!只是汉字简化,这些字我们今天很难用到了。
如:10画:髟biāo,12画的有髠kūn;13画:髢dí,髡kūn,14髧dàn,髦máo,髨kūn,髤xiū,髥rán,髣fǎng,髩bìn,髪fà;一直到27画的鬤ráng,(上面是髟,下面是襄,指头发散乱的样子)这个您如果感兴趣,可以找本字典自己看一看,(髟字部的繁体汉字很多,99%与胡子无关)3、再严谨一点看正史,“胡须”二字连用,出现在公元1050年前后《新五代史》;之前先商、商朝、秦汉、魏晋、隋唐3000多年的历史中,都没这个词连用。
3、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人和日本人都喜欢留中间一点胡子?
那叫仁丹胡,其实咱们对胡子的讲究绝不是它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可比的,鼻子下面的叫做胡子,嘴唇下面的叫做须,耳朵下面两脸颊处的叫做髯,这种仁丹胡,应该是这种胡子的变种,其实日本的大多数风俗建筑等等大多来自我国,尤其是唐代日本派遣了很多的遣唐使,来唐朝学习文化甚至做官,日本还有很多的唐代风格的建筑,榻榻米,木屐,跪坐,其实都是我们唐代生活方式,我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还见过那种木屐,木头底的人字拖一走路呱哒呱哒的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