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春暖花开以后木棍就自然生根发芽了,时间长了这个木棍有可能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离老远就很容易看见找到他家的祖坟了。有的后人跟着孔子也栽下木棍有的碰到夏季秋季冬季树木不易生长。后来有知识学问的人有钱有势名人贵族皇家直接立上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名字,地址出生年月,以及一生功名刻在石碑上流传后世。过去人分三六九有的思想观念不一样价值观不同,信仰不同,有的草民下等人是不给祖坟立碑的。
历史上中国死了那么多人都土葬,为什么没感觉有那么多坟墓?
中国有句老话,“墓不出五服,碑不过三代”。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给长辈立碑,基本上都在三代以内。而绝大多数人清明扫墓,也只限于五服之内,再远了就没人记得了。这也就是古代的平民坟墓,保留不下来的原因。就因为没有人去扫墓、管理,坟墓就渐渐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原来的模样,从而被历史遗忘。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
古代由于医学不发达,人口死亡率较高。因此,家家都讲究多生多育。这样5代下来,少说也是个几十人的大家庭了。但即使是这样血缘比较紧密的大家庭,内部成员也是亲疏有别。最亲近的,也不过是,父母亲的直属亲戚。有几个人,还会和父母亲的旁系亲戚,关系也很好的。大部分,也不过是在年夜饭上见一面而已。更多的人,都是只闻其名,不知其人。
难道这些看起来是亲戚,但其实都没什么联系的人,会去给你的亲属扫墓吗?这就是“墓不出五服”。我们自己还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绝大多数人,能见到最大的长辈,也只是祖父母辈。也有一部分人能见到曾祖父辈,再往上,几乎就没有听说了。如果不是祖上出过什么大的名人,三代以后的子孙,根本记不住。毕竟这些人都没见过,也没有感情可言。
那在给自己先辈立碑的时候了,最远的也就是祖父辈了。这就是“碑不过三代”。一般来说,三五代人之后,就没人去给墓主扫墓、整理、加固了。因此,大多数土墓就在风吹雨淋,各种动植物的破坏下,渐渐地与周围土地融为一体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能保留下来的古代坟墓,基本上都是石墓。几乎没有听说,土坟能够保留至今的。即便是100年前的清朝坟墓,恐怕也很难保留下来。
曾经听人说过,有村民在挖田的时候,挖到了一个清朝坟墓。应该也是个平民坟墓,是土墓,也没有什么陪葬品。当时,村民在挖土的时候,就发现,这里的土,和周围的土颜色不一样。当他们挖出残骨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个墓。虽然,依稀能看出棺材板的痕迹。但是,棺材板已经腐化的,和泥土分不开了,完全没有木质纤维结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