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陪葬又称人殉,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丧葬制度,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如果死者死于非命,冤魂不散,需要找活人帮助申冤,活人如果与冤魂接触多了,自己的阳气会散掉,活人如果此时接近死人,有可能被魂魄附体,这谁不怕呢,古代让活人殉葬的方式主要有吊死、毒酒毒死、砍头、活埋、铁钉固定、灌注水银。
1、为什么活人怕死人?
首先,绝大部分活人怕死。因为人一死,在人间奋斗获得的东西就全部失去了,绝大部分人是放不下的。死人,三魂七魄已经出窍,但很可能一直围绕尸体旁不肯离开。活人如果此时接近死人,有可能被魂魄附体,这谁不怕呢?哈哈,如果死者死于非命,冤魂不散,需要找活人帮助申冤。活人如果与冤魂接触多了,自己的阳气会散掉,这样活人也怕呀。
2、为什么大多数活人怕死人?
有个老人七十八岁了,老伴是心脏病走的,老伴走后,这个老人就不敢再住他和老伴已经住了几十年的那个房间了,我问他为什么不敢住,他说害怕,白天到那个房间里,心里就怵得慌,晚上更不敢独自去那个房间里面,大多数的人,死后的容颜与生前大相径庭,让人很不舒服,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不敢近前观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农村里面有的入敛师傅,因为个别的去世之人的面貌怪异而改行的也有,人们惧怕死人,这个原因也包括在内吧!有的人对已经埋葬了的坟墓也怕得要死,估计是鬼故事听多了的缘故吧!。
3、为什么古代达官贵人死后,会要活人陪葬?
活人陪葬又称人殉,是中国古代一项残忍野蛮的丧葬制度,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被殉葬的那些人有自愿的,也有是被强迫的,但大部分还是被强迫的。我老家有一句老话说的好,“宁可世上捱,不愿土里埋”,捱的意思就是拖,正常人,有谁愿意给人陪葬。古代帝王和达官贵人之所以用活人殉葬,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他们渴望死后获得与生前同样的待遇,死后不仅要求后人用金银珠宝器皿陪葬,连人也不放过,统统都要带过去,
人殉兴起及废除人殉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春秋末期和战国开始式微,汉代至宋代这个时期虽然还有人殉存在,但不论是殉葬人数还是殉葬频率都迅速下降,并且强制性也大大降低。直到辽金时期,人殉制度死灰复燃,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更是大力鼓励民间的殉葬行为,到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延续了元朝的殉葬恶例,《明史·后妃传》中记载,“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明朝直到明英宗死时才废除了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明英宗曾在遗嘱中写到:“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但民间仍然存在殉葬制度。
在我看来,明英宗一生就这个决定还算英明,清朝入主中原初期,殉葬制度再度恢复了,到了康熙年间才下令禁止人殉制度。民国时期,由于新思想的不断涌入和民智的开化,人殉现象才全面得到遏制,并最终消失,花样百出的杀人方式人殉的方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其残忍程度简直是令人发指。古代让活人殉葬的方式主要有吊死、毒酒毒死、砍头、活埋、铁钉固定、灌注水银,
砍头和吊死相信大多数人能想象的到,一般太监等男性陪葬多砍头,而像嫔妃,宫女就被集中在一个屋子,挂满白绫,让其自行上吊,不愿上吊的由太监强行吊死,而毒死则给殉葬者强灌水银,据说若人灌入水银毒死,会尸身不腐,而“活埋”则是将殉葬者手脚捆住,摆成一定姿势,随即快速填土。人殉数量因人而异每次殉多少人,并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只能说是个大概数,
《墨子·节葬》曾经这么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这个意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君王杀人殉葬,多则几百,少则数十;将军和大人杀人殉葬,多则几十,少则几个,殉者身份普遍被殉葬的人身份不仅仅是奴隶、嫔妃、军人、贵族也不例外,对于君王来说,只要他愿意,人人都可能成为殉葬品,有时候最受宠幸的人或许就是第一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