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起先分为上下埃及,南部上埃及崇拜秃鹰,北部下埃及崇拜眼镜蛇,并将蛇的形像镶嵌在法老的王冠上,以此来保佑王朝,保佑王国。到了上下埃及统一后,那个伟大而聪明的法老为了便于统治,就将鹰与蛇的形像一起弄到王冠上,以此来显示王权,告诉臣民,他就是上下埃及唯一的主儿。今天我们看到的图坦卡蒙金面像,就是戴着象征上下埃及统治者的鹰蛇王冠。
蛇也是美洲玛雅人崇拜的对象,在他们崇拜的众多神灵中有一个神,叫羽蛇神,玛雅人将其作为供奉的神祇。这个神的模样有点怪异,上部是呈扇状的羽毛,中间是蛇身,下部是蛇头。这个神在玛雅人那里是很重要的,它是掌管播种、收获和五谷丰登的神祇,关乎玛雅人的生活与生存。在这一点上,玛雅人的羽蛇神其实与我们中国布云施雨的龙王爷差不多了,都是关乎百姓穿衣吃饭的大问题。
当然啰,蛇也有坏的形象,比如《圣经》里在伊甸园引诱夏娃偷吃禁果的那条蛇。这个蛇就显得阴险多了,它以邪恶的化身引诱人类的始祖滑向罪恶的深渊,于是人类也因此背负起了其始祖的原罪,世世代代也洗刷不掉。因此如果人类要想摆脱其原罪的桎梏,就得努力向善,以此来拯救自己那饱受欲火焚烧的灵魂。蛇的形象的好坏,应该是与古人对它的感观和赋予的意义有关,畏惧它是因为它看似凶煞冷酷的模样,信服它是因为它似乎又充满神秘诡异的力量。
因而在古人那里,蛇既可能是神的化身,也可能是魔的化身。无论蛇是成神还是成魔,皆由古人依其需要而定,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及思想的表象。说到龙,情况就不一样了。古人从来没在自然界中见过龙,因而龙无疑是古人心中的构画,是聚合一些自然形象而创造出来的,在古人那里,龙要么是一种图腾,要么是一种怪物。在西方人那里,龙的形象狰狞恐怖,其习性凶恶残暴,往往口喷烈火,为害人间。
这样的龙是魔性加魔力的化身,是毁灭的象征。所以西方的龙,常常是以长有膜翅的黑龙面目出现,一看就知不是个好东西。在中国,龙的形象就完全颠覆了,与西方龙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中国龙,小则隐介藏形,大则兴云吐雾,隐则潜伏于波涛,升则飞腾于宇宙。这样的形象已经不是个自然之物了,而完完全全是一个威力巨伟的神。中国龙威严、高贵,聚众兽之形而成异常之象,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具备了一种文明的象征,因此,中国龙的形象,是延续华夏文明的灵魂,并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传说中的蛟龙和龙到底是什么关系?和龙相比有什么不同?
蛟和龙是两种非常相似的生物,经常被连称为“蛟龙”,关于它们的具体区别,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蛟和龙的区别在鳞片上,《广雅》曰:“有鳞曰蛟龙。”然而,晋代王嘉《拾遗记》卷六却记载:“元凤二年,昭帝泛灵溢之舟于琳池之上,钓一白蛟,长三丈,若大蛇,无鳞甲。命太官为鲜。肉紫骨青,味甚香美。
”特征恰好和《广雅》的记载相反。第二种观点认为:蛟和龙的区别在角的数量上,一般认为龙头上长有两支角,而蛟没有角。钱杲在注《离骚》时说:“蛟亦龙属,无角。”第三种观点认为:蛟和龙的区别在体型的大小上,王逸注《离骚》时说:“小曰蛟,大曰龙”。然而王逸却没有给出一个大小的标准,究竟有多小才算蛟,有多大才算龙。
而且郭璞注《山海经》时说:“(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颈有白瘦。大者数十围,卵如一二石瓮,能吞人。”可见蛟的体型也可以非常大。《说文》十一又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既然龙能变化大小,那么我们就更无从判断起了。上述三种观点都是从形态上去区分的,第四种观点则是从年纪上去区分的。
《述异记》卷上云:“水虺(即水蛇),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化为角龙,千年为应龙。”除了蛟以外,龙还有好几种近亲。第一种是螭龙,《说文》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无角这个特征又与蛟的特征重叠了。而文颖和张揖在注《汉书·司马相如传》时分别说“螭,为龙子”“赤螭,雌龙也”。
此外,在《左传》中有“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和“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在这里螭指的不是龙,而是山精。第二种是虬龙,王逸注《离骚》时说:“有角曰龙,无角曰虬。”但亦有别的说法称虬是幼龙。第三种是应龙,是黄帝大战蚩尤时请来助阵的神灵之一,《山海经》有“蚩尤作兵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之语。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应龙很像一个单独的神灵,名字里面虽然带了“龙”字,也未必就属于龙类。但是后世的文献皆把应龙当成龙的一个种类。《广雅》记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前文也引《述异记》讲到“千年为应龙”。由此可见,虽然古人对龙的分类很丰富,但是除了应龙以外,各种龙的分别非常模糊,最主要集中在有没有角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