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蜂蜜,补脾养肺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另一方面,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医书中就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肌肤失去光泽、肠燥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立秋后,在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侵入。秋燥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秋季,尤以秋分后至小雪前为常见。起初以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与急性咽候炎、急性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等证表现相似。避免秋燥应注意这四点:第一,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甜味饮料。
第二,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第三,多运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自然充溢。第四,饮食宜偏寒凉,而温热类如羊肉、狗肉、虾、韭菜等少吃为妙。在食物上,要多喝水和一些清润滋补的汤,并适当选择吃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银耳等。要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及膨化食品,因为此类食品易生燥化热,多食无益。
立秋前期总是阴雨天,是什么征兆吗?
一场秋雨一场凉,说明炎热的夏天将要结束,凉爽的秋天即将到来。大家对秋雨无疑是欢迎的,“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从这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老人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但也要提醒人们不可对“立秋”过于乐观,有时候“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立秋”降温最大的法宝是下雨,“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这是人们长期观察总结得出的结论。
在通常情况下,“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时还要打雷,这标志着“立秋响雷,百日见霜”。“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定幅度,但“立秋”后无雨的情况也是有的,“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立秋对于农业的影响相当大。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
因为“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同样,“立秋”的早晚也相当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因为“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