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佛教修行,释迦牟尼讲的很明白,那么就过的非常的简朴,基本上是一种过苦行僧的生活。农村老俗话说“财不跟无福之人”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有福?俗语产生于民间,是人们根据生活经历总结出的经验,经过数代人的口口相传,流传到今天。
人、财、物,哪一个最重要?
问人财物哪一个最重要?一般道理讲,肯定是人最重要,因为人才是财富的创造者、支配者、享受者,恰如那个比方:人是1,其他都是后面排列的零。其次是钱,有了钱就有了物。但这么浅显的道理为何还有这么一问呢?我琢磨是因为确实在特定情况下,三者的关系会变异。比如破产了,有人选择跳楼了断,这时你给他讲人最重要,等于白说,财富沒了,要命何用?这时精神意志才最重要;人孤处在荒漠,钱不重要,食物和水才最重要。
为什么四大皆空的佛,他的寺庙却金碧辉煌?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指对世界的看法。佛教认为,世界是由四种物质构成的,地水火风。这四大无时无刻不在幻灭之中,所以它又是空的。最初的佛教修行,释迦牟尼讲的很明白,那么就过的非常的简朴,基本上是一种过苦行僧的生活。庙院要便于修行,讲空行静地,主旨要避免干扰,悟解人生宇宙的真谛。后来,随着佛教的广泛流传,佛教的寺庙越来越兴盛,古代诸多的皇帝尊崇佛教,往往会大兴土木。
佛教寺庙越来越金碧辉煌,越来越威严。当然了,佛教的寺庙的金碧辉煌也会使信众生起信心。实际上,佛教是不太赞同有偶像崇拜的。每一尊佛,实际上都是一个理念的表现。比如说如来,如来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好像来了又好像没来。到底来没来呢?那么需要你去参悟啊,这就是佛教讲的参话头。现在的佛教已经很多已经失去了本心。有些网上公开招收师傅师太,条件表明不干涉个人生活。
广东谚语“风吹鸡蛋壳,财散人安乐”,是什么意思?
和中国各地方言一样,广东有很多象这样顺口又诙谐的歇后语、顺口溜,这些歇后语还非常形象生动、直白、琅琅上口,听来让人哑然失笑,或者哈哈大笑,透露很亲切的乡音。然而按广东人地道的说法,这些不叫“谚语”,也不说“歇后语”、“顺口溜”那么拗口,通常我们挂在嘴上的是“俗语有讲”、“讲开又讲”。讲的人好起劲,好听得象听说书一样,附图大家试着会讲几句?象题主问的这句“风吹鸡蛋壳,财散人安乐”,在顺德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辈人之间会说,而我们只会听,只秒懂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