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回答中常出现的BernardRomainJulien的作品就基本是全部用这种交错的线条完成。在熟练掌握素描基础之后,可以驾驭各种凌乱的线条,创作你独特的表达方式时,代表你精神层面的无拘无束排线可以“乱涂”,可以飞舞,在塑造五官细节的时候,用自动铅字笔细腻的表现虚实的敏感变化,着重刻画出面部结构关系,线条流畅,把头发画出蓬松感。
1、齐白石人生最后的两幅画,一幅线条凌乱、年龄写错,为何被叫好?
《牡丹》迎风立,《葫芦》黄挂藤。清水白石出,道尽一生意,从这两幅画来看,齐白石能够从草根匠人成为一代大师,还能活这么高寿,还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幅画就像是一个回光返照,像是白石老人一生精气神的凝聚,一生经历的回顾,还有其个性的集中体现,真的特别有意思,首先,这两幅画里有一股执拗和傲然,一股子韧性。一幅《牡丹》迎风而立,所谓疾风知劲草,枝叶摇曳,繁华似锦,但却又不弯腰,不低头,不陷入泥土,
一幅《葫芦》绿叶落尽,唯余枯藤和老葫芦,然而这枯藤脱去水分,更显韧性,这葫芦虽黄,里面却装满了葫芦籽,这样的葫芦敲起来铿铿作响,老而弥坚。这般意境不就是对齐白石这出生草根,屡经风霜,受尽坎坷,但却不屈不饶,执拗前行的,最后越老越硬朗,越老越傲然的描摹和写照么?其次,两幅画一动一静,一浓一淡,尽显白石先生功底深厚,用笔老辣《牡丹》一画,对白石先生来说意境算是浓墨重彩,大写意风格了,
但他一气呵成,色彩层次,颜色变化,上下对比,丰富、和谐、大气、酣畅。无丝毫迟滞,拖沓,堆砌,更无半点匠气,完全是浑然一体,生机勃勃的状态,《葫芦》走得是淡的路子,笔墨不多,色彩更是只有黄和黑两种,但黄中有浓淡,黑里有轻重。用最简单方式呈现了丰富的变化,整幅画犹如信手拈来,随笔而成,但却意蕴深远,返璞归真,令人品味不尽。
深山禅境,却在自然气息与生活气息中,繁华脱尽,自在随心,天然圆满,最后,两幅画里蕴藏着不同的形态和层次的生命。《牡丹》一图,我觉得代表着白石先生的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在疾风中,在乱世中蓬勃,茂盛,火热,向上,这朵牡丹的形态就是迎风而立的一位壮士,英雄,侠客,宽袍大衣,热情如火,英勇豪迈,器宇轩昂,凛然有一股大气和勃勃生机。
这样一幅画在一位90多岁,行将要走到人生终点的老人手中画出来,有特殊的意味,你可以说是白石老人生命的回光返照,也可以说是他不服老,心中的火焰没有熄灭,他还想让生命再战一场,《葫芦》一画,实则代表他生命行将尘埃落地一种感慨,感悟,表达的是最终的一种心境。你看这葫芦像不像老了,穿着长衫,留着长须,拄杖迎风回想人生,看透世事的状态?他不再是盛年,不在枝繁叶茂,不再有莺歌燕舞,最后一片叶子落尽,只留下细长的葫芦藤和大大小小的几个葫芦,
留在葫芦架上,随时可能掉落。但是别忘了,这些葫芦里的籽到了这时才真正的成熟和圆满才能成为繁衍生息的种子,这个葫芦到了这时才坚硬光滑到能做瓢能装酒能做真正有用的器物,那是沉甸甸的,有内涵,有内涵,有干货的生命,不在需要抗争和奋斗,也不再需要眷恋和不舍,只要顺其自然,瓜熟蒂落,生命就圆满了,就究竟了。繁华落尽,返璞归真,白石老人,一生值得了,看透了,悟通了,得道了,
2、素描里干净的排线是什么样的?
首先欣赏一下俄罗斯素描艺术家Denchenko的作品吧:(多图预警)能看出来他很善于画这种铅笔素描。这种干净的排线让人看到后有一种宁静的愉悦感,细节的刻画栩栩如生、玄妙入神。他的作品结构非常到位,排线整齐这样画出来的画整体都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虽然调子轻微,但是人物的结构、体积感塑造的很完美五官的轮廓定好后,将面部的结构勾勒画出来。
然后开始上明暗关系,他的排线,都是跟着面部的结构去进行排线,宁方勿圆,先是大色块,然后再是小细节。然后再次丰富面部结构,把握五官的虚实,明暗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受光部分也比较亮,而背光部分比较暗,反光部分的地方都是虚的,并没有把脸的轮廓扣得太死。他用的工具基本都是自动铅笔,能看到他的好多画上都会摆着自动铅笔。